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阿巴斯·卡迪米:

向阿拉伯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外国专家讲述中国故事”系列(1))

本报记者 宦 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22日   第 07 版)

  图为卡迪米与他的儿女合影。

  编者按:

  在中国活跃着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他们带来国际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他们是助力中国腾飞的一支特别力量,他们在这里生活、工作的故事更是中国故事的精彩组成。从本期起,我们就将为您讲述他们的故事。

  

  阿巴斯·卡迪米(Abbas Jawad Kdaimy)的名字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出现过。

  本报在今年5月26日刊登的一篇《红楼梦红遍海外不是梦》(四大名著在“一带一路”系列)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红楼梦》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迄今只有外文出版社在1992年出版的阿巴斯·卡迪米译本……”

  为了更进一步,卡迪米在不断地努力着。

  一位伟人的“粉丝”

  卡迪米“发现中国”的旅程正式起始于1998年的夏天。可他与中国的“缘分”却要开始于更早的时候。

  “说起来,其实我对中国最早的认知,来自于伊拉克课本中的毛泽东。”卡迪米倾过身子,从沙发旁侧过头来,低沉又认真地对记者说。“毛泽东在伊拉克是一位名人。”他仿佛沉浸在某种值得感激和纪念的回忆里,向记者讲述他曾经在伊拉克作为一名记者时就已经充满了对中国的好奇和向往。“那个时候,我为许多外国的新闻机构在巴格达工作,其中就有中国的机构。他们告诉我,为什么不试试到中国来?”

  这个问题让他“动了心”。“那个时候,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非常遥远的国度,我们并不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土地资源紧张,中国几乎需要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来养活它的人民。但是中国也很伟大。在上世纪90年代的巴格达,你能找到的最多的关于中国的书就是毛泽东的书。应该说,在伊拉克人的印象里,毛泽东带领着一个庞大的国家战胜了敌人,建立了新的中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在那一年,他最小的女儿丽娜还只是一个刚刚一岁的小宝宝。虽然面对着巨大的未知,卡迪米依然选择了独自一人勇敢地踏上中国的土地,圆心中一个梦想。

  用卡迪米自己的形容,那一年的中国和北京对于来自伊拉克的他来说仿佛一个充满了能量的“巨大工厂”,到处都是机会,到处都是工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在这里找好了一份媒体里阿语频道工作的他,立刻选择将全家“搬”到北京来。

  “不过,你知道吗?在我工作逐渐走上正轨、有精力四处走走的时候,你猜我第一站去了中国的哪里?”

  记者给出的答案显然都不对。卡迪米摆了摆手,高兴地说,“是湖南!我选择去了毛泽东的家乡。站在他家乡的土地上,我感觉到对他又多了几分熟悉。”毕竟,只有足够的了解和熟悉,才能真正地“认识中国”。

  一座称职的“桥梁”

  转眼,18年过去了。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不断的努力,卡迪米赢得了中国同事的尊敬,2008年北京奥组委邀请他为阿拉伯旅游者和运动员撰写介绍中国的文章。如今,54岁的卡迪米任外文出版社阿拉伯文部副主编。

  卡迪米说,他最初写文章的动机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介绍,能够让阿拉伯世界的人们可以对中国有更多的认识。作为一名媒体人,他在那时写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文章。其中有很多都在伊拉克的媒体上转载,通过许多对中国“细部”的观察,解答了普通伊拉克民众对中国的种种好奇。

  “伊拉克人几乎都以为中国人的姓氏就是李、刘这几个。我的文章告诉了他们中国人的姓氏到底有多么庞大。他们也以为中国人都是小眼睛。我也告诉了他们事实并不是这样。”

  随后,为了更加深入地传播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他选择了文学翻译这个“突破口”。他说:“中国的孩子从小就会读《一千零一夜》,作为了解阿拉伯世界的渠道,然而阿拉伯世界的人们对欧美文学了解得比较多,却很少知道中国有什么好的文学作品。我想成为中国文学与阿拉伯读者之间的桥梁。”

  这也是他为什么翻译《三国演义》的原因。为了《三国演义》阿语版的翻译,他与同事们已经忙碌了3年多的时间,常常为了一个词语、一个细节而反复思索整夜,寻找最合适的阿语表达方式以保证还原作品的精彩。更别提作品中涉及到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等许多细节的挑战。不过值得高兴的是,预计今年下半年这部书就可以出版。

  一腔真挚的“期待”

  虽然翻译成果颇丰,但对于中阿交流,卡迪米依旧觉得有许多需要做也值得做的事。

  比如“一带一路”,就是他非常期待的一件事。“它不仅仅是中国的工程,它会给所有国家都带来利好。如果中国能给我的祖国带来巨大的投资,那么年轻人就会获得工作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告诉我的祖国,中国是认真的,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加入这项计划里。”卡迪米告诉记者一些他印象深刻的评论,很多伊拉克人都留言说,伊拉克应该抓住这次机会。

  卡迪米认为,中伊人民之间的了解,尤其是对两国社会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于是,2006年,他邀请两国的友人,一同振兴位于北京的伊拉克—中国友好协会。这个受伊社会动乱的影响已瘫痪了两年的协会自2006年起开展了两国之间的一系列交流活动。也因为对于文化交流的贡献,卡迪米荣获2014年度中国“友谊奖”。该奖项是中国政府颁发给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

  当然,文化之间的交流本就是“有来有往”的过程。卡迪米说,中国也同样需要更加主动地去接触阿拉伯世界的人。“让人民与人民接触,这非常重要,因为人民才是最基本的。”

  “现在我的家就在中国,就在北京。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女们都能找到好工作,融入中国社会,度过稳定、幸福的一生。我在中国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所以我一直希望能够为中国人民做些什么。”卡迪米看着身边依偎在一起吃一盒冰淇淋的妻女,坚定地对记者说:“只要我们抱有期待。”

美国还是欧洲的依靠吗?(环球热点)
数字天下
自行车也可以不普通
向阿拉伯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外国专家讲述中国故事”系列(1))
责编:杨 宁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