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宁化石碧村——

“红色基因”引领村民奔小康

王 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18日   第 06 版)

  石碧村是三明市首批“中央红军村”。

  红军标语、红军医院、红军桥……当笔者走进“中央红军村”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碧村时,仿佛又被带到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岁月。

  客家祖地革命老区

  石碧村位于闽赣交界处的宁化县西部,是闻名遐迩的客家祖地所在地,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基点村,现有在册烈士90名,是三明市革命烈士最多的村,被称为三明市“革命烈士第一村”。

  1932年8月,红军独立第七师成立,第二年在石碧村张氏宗祠设立红军独立第七师野战医院,得到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碧村仅有118户980人,就有138人参加红军和赤卫队。1933年,中央苏区扩红运动,石碧村有28人参加红军,被评为“扩红模范村”。

  “当年,曾出现父送子、妻送夫、兄弟双双当红军的感人场面。”石碧村党支部书记张河斌说,革命战争年代,石碧村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红军大力支持,多次受到中华苏维埃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的表扬。

  要致富离不开党支部

  离石碧村村委会不远处,有一座建于2001年10月的丰碑,最大的石碑高约2米,两侧刻有“二战时期革命烈士英名”和“纪念碑墓志”。张河斌说,碑中所刻的90名烈士,除3人标有身份外,其余人只刻了名字,有些烈士只有乳名或小名。

  80多年前,石碧村在中国工农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80多年后,在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历程中,石碧村的红军精神并没有褪色,反而越来越鲜艳。

  石碧村长期流传着一首民谣:“农村要致富,离不开党支部;农民要赚钱,离不开共产党员。”1970年,为缓解石壁镇水资源匮乏困境,政府决定修建隆陂水库,担任总指挥的是当时的下放干部谷文昌。当时,担任石碧村党支部书记的张恩裕是一名烈士后代,他立即响应号召,带领300多名青壮年劳力奔赴建设第一线,于1979年建成水库,至今发挥着灌溉和防洪作用,还是全镇近4万人的安全饮用水源。

  发扬长征精神奔小康

  被石碧村民誉为“干事业的核心人,为民排忧解难的贴心人”的已故支书张仁和,始终积极带领村民致富。任职10年,他带领村里的党员、群众从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入手,兴修机耕路,新筑排洪沟,铺设U型槽,建起排灌站。2004年10月,在修建通村道路工地上,张仁和指挥施工时不幸被汽车撞倒,他的生命定格在38岁的盛年。

  这些年来,石碧村在稳定巩固烟、粮等传统产业基础上,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结构,2011年,石碧村200亩土地成功流转,建起一座现代葡萄观光采摘园基地,实现每年近150人次的村民家门口就业需求。

  2015年,石碧村通过精准扶贫帮扶模式,成立了石壁现代农业合作社,目前,已有36户社员通过土地入股或土地使用权出租的方式,从中获得租金和就业两方面的直接受益,当年即让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石碧村“90后”青年张腾,忙得不可开交。“双十一”临近,作为石碧村“村淘”服务站合伙人,他将薏米、茶油、茶叶、花生、萝卜干等当地农特产品放进淘宝店,帮助村民增收,将电商做得风生水起。

  “现在我们村的人均收入已超过万元,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快建设‘边贸重村、文化名村、和谐新村’。”张河斌说,今后要继续发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带领村民奔小康。(据新华网) 

  

坚守无人区的大气环境“哨兵”
闽信息通信“十三五”规划发布
“红色基因”引领村民奔小康
世界最宽单塔斜拉桥合龙
定光文化旅游节在台举办
福州菊花展
责编:王连伟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