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实招频出 精准扶贫

云南乌蒙大地迎来蝶变

云 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15日   第 06 版)

  仲秋十月,乌蒙山中的云南昭通秋雨连绵,寒意渐浓。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15年底,昭通全市仍有贫困人口111.95万人。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涌动着一股战天斗地的热潮——拔穷根。

  近日,由云南省政府新闻办、省扶贫办联合组织的“乌蒙脱贫赋新篇”主题采访走进乌蒙大地,深入一线采访乌蒙精准扶贫。

  镇雄:合作社使农民致富

  近年来,镇雄县以创建农民合作社为主要抓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在贫困村建立农民合作社,为扶贫对象的产业发展与市场连接搭建有效载体,助推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镇雄县伍德镇龙艳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创办,投资规模1000万元,占地1200亩,标准化蛋鸡房6600平方米。合作社坚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和“互联网+”的电商营销模式,不断探索发展养殖产业,带动周边贫困、特困群众脱贫致富。五德镇新寨村六合村民小组村民唐修陆是合作社的成员,据他介绍,合作社成立初期,他家入股5万元,如今不仅股本收回,每年分红收入达10余万元。

  雨河镇的天沐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集土鸡种苗供应、蛋鸡饲养、成鸡销售、鸡蛋供应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支部筹资、合作社经营、贫困户年底分红办法经营管理。合作社现带动农户126户,其中建档立卡户93户共353人。

  彝良:让产业帮扶脱贫

  吴友明是木坪村寨子村民小组有名的贫困户了。2009年之前放养了60只羊,在村里还算过得去,可2009年放羊时从悬崖上摔下来后,半身瘫痪,因病致贫。

  “到现在看病就花了一万多元钱,还好有新农合,报了5000多元。”吴友明说,现在自己身体半边还无法自如活动,只能简单做一点农活,一家四口人靠妻子放羊维持生活。

  他表示,现在家里养了30只羊,一只猪,一年有七八千元钱收入。加上大儿子去长沙打工,只剩下小儿子读书,云南省卫计委的人也经常下来帮扶他们,“钱基本够用。”

  据介绍,吴友明今年底能够脱贫。他是木坪村寨子村民小组村民,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村里现有贫困户5户21人。按照彝良县一户一策的办法,目前该村小组5户均有安全稳固住房,并发展了产业,其中外出务工7人。21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00元以上,均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及新农保。

  威信:搬迁搬出好光景

  “这边是卫生室,那边是学校……”云南省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党委书记应永斌在双河苗族彝族乡楠木村岩桑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热情地向参观者介绍道。

  今天,威信县的3000户农户也正在进行自己的“战略转移”——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搬迁到居住条件改善、交通便利的安置点,在新的家园追求更好的生活。“原来乡亲们分散住在山里,徒步走1小时才能走到公路沿线,孩子们天还没亮就要打着火把上学,老人看病也很困难。”应永斌介绍说。据威信县扶贫办统计,该县87个建制村中,有26个村不通硬化公路,11个村无卫生室,4个村人畜饮水无保障,60个村无公共活动场所。其中,一部分贫困地区可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实现脱贫,而对于生活在深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农户来说,易地搬迁是更有效的脱贫方法。

  “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可以享受6万元政府补助,还可以享受6万元贷款政策,3年内免息。”应永斌说,“一套88平方米的住房建成大概需要十几万元,贫困户靠补助和贷款基本上就能住进新房。”易地搬迁后,解决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成为脱贫的关键。早在2012年,双河苗族彝族乡就引导本地外出务工能手魏显富回乡发展绿化苗木。如今,渐成规模的绿化苗木产业为搬迁农户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据应永斌介绍,当地政府还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000—6000元产业补助资金和1万—2万元无息贷款,鼓励他们加入家畜养殖、绿化苗木等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易地搬迁后,老百姓的路越走越宽了。”他说。

云南乌蒙大地迎来蝶变
骑行彩云之南
“泛东南亚第一商圈”雏形初显
共谱滇鲁合作新篇章
微电影“金海棠奖”颁奖
云南临沧举办“边交会”
责编:石 畅 邮箱:8421802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