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中国对尼泊尔贸易、投资和援助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下,中尼间民心相通取得重要进展:尼泊尔各类学校自发学习中文,体验中国文化;各类组织大力宣传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和各项成就,民众发自内心的对中国友好。
学生们向往中国文化
近日,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在尼泊尔加德满都米尔贝瑞国际学校开了一堂生动的中国文化课。精致的剪纸、大红的中国结、斑斓的京剧脸谱等让小学生们大开眼界、惊喜不已。小学生们在地图上寻找尼泊尔的友好邻居中国,寻找北京、上海、广州;在图片中看天安门、长城、故宫、中国国旗等;在视频短片中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五星红旗下聆听中国故事。当天,中国老师还为过生日的尼泊尔小寿星唱起了《生日快乐》中文歌曲。丰富的中国文化让学生们目不暇接。
巴琳德尔老师具体负责这次活动。他对本报记者说,由于学生们对中文的喜欢和对中国文化的向往,米尔贝瑞国际学校在今年6至8月举办了一个“中国主题月”活动,帮助学生们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主题月活动包括上面提到的体验中国文化,还有播放中国电影,全校举办中文学习,演唱中国歌曲和跳中国舞蹈等。当时学校给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写了一封信,希望使馆安排中文老师帮助举办这个活动。巴琳德尔表示,使馆很快就给了回信,并派来了一位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老师帮助举办这个活动。该校有600多名学生,60余名老师,并有一名尼泊尔籍中文老师为各年级学生教中文课程。
做中尼文化交流使者
斯蒂芬学校6年级学生瑞笛兴奋地对本报记者说,“您好(中文)!我叫露丝,我非常喜欢中国西藏的舞蹈和歌曲,尤其是西藏的服装。也希望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和历史。”
尼泊尔学校不仅邀请中国老师举办活动,还主动走进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体验中国文化。近日,尼泊尔斯蒂芬学校6年级学生和小玫瑰学校8年级学生一大早冒雨来到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观看正在展出的西藏图片,并唱起藏族歌曲,跳起藏族舞蹈。学生们还纷纷穿上藏服,一个学生在穿藏服时,另外的学生拿着藏服的袖筒看里面到底是什么。
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尹坤松对本报记者说,中心成立还不到一年时间,但已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唐卡展、尼泊尔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与尼泊尔多所学校展开合作、派中国老师讲述中国文化、举办首届博卡拉中国电影节和春节过大年等。
斯蒂芬学校带队老师阿卡亚对本报记者说:“中国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中文在尼泊尔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中文课程。我们不仅要学中文,还要学习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国的任何东西。我们开设中文课只有两个多月,没想到学生们对中文如此感兴趣,现在已经能够说几句中文,比如‘谢谢’‘再见’‘欢迎’‘早上好’等,学生们学得非常快。”
不仅如此,文化中心还组织尼泊尔参观交流团访问西藏,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中国援助尼泊尔肿瘤医院原院长牛巴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是医生,平时不怎么关心政治,一门心思搞科研和手术。但在西藏的所见所闻,给我感触特别深刻,以前在尼泊尔都是看西方报道,说西藏没有人权、受到迫害,很多文物都被破坏了,发展得很不好。到西藏后发现西藏发展如此之好,老百姓过着那么好的日子,城市建设和宗教历史文物的保护都非常好,根本不是西方说的那样。通过这次访问我萌生一个想法:等我退休了或不想当医生了,我想做一个中国和尼泊尔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牛巴尼是他自己起的中国名字,他在中国读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牛巴尼的话在当地报纸和电视引起广泛共鸣,其他人也纷纷在当地媒体写文章和接受采访,讲述中国现代发展。
自发宣传“一带一路”
定期举行学术活动,从北京聘请专家,在尼泊尔讲中国梦和“一带一路”;出版针对中国志愿者老师的书籍;翻译宣传中国“一带一路”最新成果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中国文章;翻译和推动尼泊尔语《西游记》在尼泊尔播放……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下,尼泊尔各界近两年自发举办各种活动,为中尼友好做出努力。
以上仅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尼民心相通的几个亮点,尹坤松介绍说。
尼泊尔官方媒体《新兴尼泊尔报》总编辑拉玛苏对本报记者表示,民间交流不仅能够增进中尼间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而且为中尼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近两年,随着旅游规模迅速攀升,科教文化交流迈上新台阶,民众对中国关注度和好感度都大幅提升,民间交流正成为两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