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乡音做伴 一路前行(梦里乡音)

王建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12日   第 05 版)

  本文作者在樱花树下

  约30年前,我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波自费留学浪潮来到日本,在东京开始了追梦的留学生活。与现在的自费留学生相比,当年自费留学生的生活十分艰苦,以至于被人称为“洋插队”。

  但既然出来了,就不能辜负江东父老的期望。抱着这样的信念,我开始了家—学校—打工店“三点一线”的生活,日复一日,努力地学习、顽强地生活。在异国他乡,最难熬的就是想家。当年的通讯技术远不如今天这么发达便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攒够了钱,装上了一部电话。记得第一次与家人通话时,还未接通,我已是泪流满面。先听到的是爸爸的胶东话,接着是妈妈的沈阳话,之后是姐姐的普通话。对我来说,这3种话都是乡音,是再亲切不过的乡音。从此,乡音做伴,一路前行。

  毕业后, 我考入一家中日合作公司,公司的一半职员是从北京聘用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下班后常和同事相聚畅叙,吟诗K歌。那是90年代初期,在日华人还很少。在异国他乡,每天能听到乡音,每天能说着乡音,真的是太奢侈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司终于没有抵过整个日本经济的泡沫崩盘,倒闭了,聘用的职工全回了北京。我不得不又踏上了寻找工作的路。

  这次我瞄准了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应聘时一路过关斩将闯到了最后一道关口——面试。那天,我心里非常紧张。面对6位考官,大脑飞速运转着。对答了几个日语问题之后,错觉般地听到了纯正的普通话问话:“如果工作需要经常出差,而且有时会连续一两个星期,你可以做到吗?”愣了瞬间,如梦初醒,这是乡音呀,的确是乡音!紧张的情绪立刻缓解下来,感觉整个考场的气氛都变得温暖了。

  如愿进入公司后才知道,那位讲普通话的考官正是我所在部门的部长,他毕业于神户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是个中国通。后来一次聊天时他告诉我,在竞职者中,我的学历是最低的,笔试成绩也不是最好的。之所以最终被录用,一是我日语的敬语掌握得非常好,二是我的汉语普通话讲得非常纯正。当时公司正在全方位地开发中国市场,需要我的语言特长。感谢我可爱的乡音,在异国帮我获得了立足之地。

  进入公司后发现,这里中文专业毕业或学过中文的日本职员竟有百人之多。我常常被他们夸奖发音好听,还说我说的中文特别好懂。每当这时,心里美美的。感谢我可爱的乡音。

  如今我已经是公司的一名老员工了,参与过的日中国家及省市级的友好交流和投资项目已经记不清了。但20多年前的一件小事,我却记忆犹新。那天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公司总部突然来电话,问我能不能听懂山东话。得知我能听懂后,指示我连夜从东京赶赴名古屋。到后我才知道,有烟台的客户来访,由于他们的胶东口音太重,公司配备的年轻翻译基本听不懂他们说话,洽谈遇到了困难。第二天,我见到了客户,开口就用胶东话问好,客户们惊讶而激动,几乎热泪盈眶。洽谈的结果不说大家也猜到了,双方满意,合作开始。每当想念已在天堂的爸爸时,也常会想起这件小事。爸爸15岁离开家乡,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随部队南征北战,但乡音始终未改。从小听着爸爸浓重的胶东方言,使我对胶东话无师自通。想不到的是,多年后,在远离祖国的日本,竟然见到了胶东老乡,用胶东话协助了工作。我仿佛看到天堂的爸爸在对我微笑。

  我曾为梦远走,尚不知自己会成为一个永远的异乡人。他乡的游子,走得越远,乡音越浓,走得越远,乡音越难以忘怀。因为乡音是血脉,连着亲情,连着故乡。

  (寄自日本) 

你的中文名字叫什么?
中文名字蕴含中华文化(点点滴滴)
学汉语 挑战自己
做翻译 沟通世界
图片报道
乡音做伴 一路前行(梦里乡音)
责编:刘 菲 邮箱:haiwaibanl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