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

生命之树常青

朱 玲 董 政 班丽红 斯子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05日   第 06 版)

  西宁北山金地林。
  李秀婷摄

  西宁城北金地林。
  李秀婷摄

  西宁城北金地林风光。
  斯子珏摄

  青海,这个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源头,是母亲河,是孕育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经脉,为了保护这片神奇的土地,也为了长江黄河源头的水质水土保持绝对的圣洁,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喜欢用树葬的方式,为自己续写“生命”,西宁金地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为黄河源头区域植树造林中,设计了一整套树葬生态林的模式,把草坪葬、树葬、传统墓葬、花葬等生态葬融合到树葬生态林中,落叶归根,来自泥土,又必将回归泥土。所以生命续曲就选择了大地,也选择了泥石和草木间。

  树葬生态林,不仅是绿色生态传承者,更是文化和人的交相辉映,也是人和自然的有机结合,把冷却、凝固的已经终结的生命体,赋予它再生的力量,赋予它重新的呼吸.....在这里,人们和曾经深爱的人再次相遇,互诉衷肠,重温旧梦,消弭思念之苦。这就是树葬生态林的魅力,这也是黄河源头保护生态最古老的习俗,也是千年以来的生命绝唱。

  

  移风易俗转观念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口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念体现在殡葬问题上就是生态墓园的设计和建设。生态墓园是以生态殡葬方式为主导,不造成任何污染,可循环使用,并能创造生态价值的墓园。我国现阶段以经营性墓园为主,修建了大量的水泥、石料墓,占地面积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务,而且水泥、石料难以风化和分解,造成了大量的污染;大型的石碑和少量的墓地千篇一律,不利于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生态墓园研究意义重大,有利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殡葬观,解决中国殡葬用地的矛盾,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调查得知大多数人希望墓园不仅仅是祭拜场所,还可以在墓园感受文化,感受自然。虽然传统墓葬仍然是当前殡葬方式的主流,但随着土地不足,新增传统墓葬在逐渐减少,树葬、草坪葬的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生态葬式的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该企业把殡葬方式分为传统墓葬和草坪葬、树葬、花葬、海葬、骨灰墙、骨灰塔等几种形式。其中,树葬生态林模式是以生态文化园林建设为基础,对生态墓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立体构思,提出树葬生态林建设的重点是景观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土地越来越紧缺,以往的墓园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发展,文明丧葬已蔚然成风,人们对树葬生态林的要求和认识有了提高。

  续写生命新篇章

  殡葬,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制约规范着人的行为。现代墓园的出现,较好的解决了乱埋乱葬这种有碍观瞻的行为。另外,现代墓园的环境优雅、庄严祥和,使祭扫者得到熏陶,心灵得以净化。

  墓园,是人文景观,一草一木、一亭一碑无不体现着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审美情趣。随着时光的流逝,墓地早已失去了最初的功能,像法国的拉雪兹神父墓园、俄罗斯新圣女公墓等都以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国的现代墓园起步晚,时间短,完全可以用现代的眼光把墓园纳入城市规划中,努力增加墓园的文化、艺术品位,努力营造墓地的可亲性,使其成为可供人游览的融自然与人文一体的纪念公园。

  英国的墓地在英国常常被称为宁静的历史。整个英国目前约有2000万个墓地,其中800万个位于英格兰地区,这些常年静悄悄地坐落在城市不同角落的亡者安息地不仅为生者提供了悼念追思的场地,也让路人了解了许多英国人过去的故事。秉承基督教的传统,英国人喜欢将墓地修建在离自己生活区域不远的地方,可以是身边教堂的后院,也可以是临近住所的街心花园里。无论走在英国哪一座城市,都能看到市中心很多公园绿地里有着大大小小的墓碑,这里通常安葬的都是曾在当地生活过的居民。墓地是古代文化的依存,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无论是山间的孤冢,还是城市郊野的墓群,都不仅是生命终止时的最后定格,也是记录墓主生活时代若干信息的宝库。一代代墓地的积累,给人留下了无数的遐想和记忆,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由于战乱和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类活动的很多资料已湮灭无闻,给后人研究造成很大不便,幸亏有了古人有意无意留下的墓葬遗产,才使我们能够完整地考察、解读文明时代人的思想、生活、生产和习俗等。几十年、几百年后,现代墓园也将成为历史的遗迹。我们的子孙后代若要研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或习俗演变,很可能借助墓地这一实物形态。

  就绝大多数的人而言,不管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老百姓,一生都或多或少地都为社会留下了精神、物质财富。墓地是他们人生的归属,也是纪念他们的形式。无论是徜徉在巍峨壮观的大禹陵、黄帝陵,庄严肃穆的陵园,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墓园,我们都能感到生命的短暂,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每一个地方都有值得纪念、缅怀的名人和普通人,如果把其墓做好,通过墓碑来体现他们的贡献和价值,昭示激励后人更加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增强使命感和为后代留下财富的荣誉感、责任感。

  当然,树葬生态林的功能能否真正发挥出来,关键在于经营者能否高屋建瓴,站在历史的高度,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它作为现代城市是的组成部分来管理、建设,把其作为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来对待,才能体现出现代树葬生态林历史与现实价值,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营造绿化生态林

  西宁市民政局根据民政部和省民政厅要求,由西宁市民政局主管,西宁金地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投资运营,在西宁市城北区廿十铺镇小寨村北山筹建一座综合福利性树葬生态林。树葬生态林公益区为西宁市五保对象和“三无人员”提供免费服务,为城市低保对象,优抚对象、贫困残疾人提供成本价福利服务。改造区为小寨村及海湖大道以西提供坟墓迁移、改造提供服务。同时,本着节地和绿化荒山荒坡的目的,树葬生态公墓除修建必要的墓区道路和办公用房外,充分考虑困难群众的丧葬负担,严格控制墓穴修建规模,以树葬,花葬为主,每亩拟500棵以上,完全达到国家绿化标准。树葬生态林是解决困难群众丧葬负担的需要, 2013年初,民政部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大力推行惠民殡葬政策,逐步建立以重点救助对象基本殡葬服务减免为基础,其他多种形式殡葬补充,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殡葬救助保障制度”。2013年上半年民政部就加快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步伐提出了明确要求。省民政厅为落实民政部指导意见和会议精神,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建立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西宁市现有城市低保对象、五保对象、优抚对象、贫困残疾人和“三无人员”十万余人。由于西宁市尚无针对困难群众的福利公墓,困难群众丧葬负担过重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导致骨灰乱葬乱埋的现象随处可见。建设树葬生态林是落实民政部殡葬会议精神,切实解决西宁困难群众丧葬负担的迫切需要。

  西宁树葬生态林是当前治理乱葬乱埋的需要。西宁市政府为有效治理公路沿线、工业开发区、城市规划区、旅游开发区及南北两山乱买乱葬问题,2006年在西宁市民政局设立殡葬管理处。殡葬管理处成立以来,平整乱葬乱埋坟头2040座,但由于丧户乱埋乱葬改造拆迁的土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边拆边建和拆后重建现象突出,返建率达70%以上。西宁市城北区廿十里铺镇小寨村西山更是乱葬乱埋的“重灾区”,目前乱葬乱埋坟头近千余座,如不及时有效管理,日后改造成本巨大,难以有效规划利用,并会影响三江源头。开发建设西宁树葬生态林,能从根本上解决乱埋乱葬坟墓拆迁改造用地问题。西宁金地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树葬生态林,坐落在西宁市城北区廿十里铺镇小寨村西山。土地用途以园艺、园林、荒山绿化开发,草原建设,蔬菜种植,养殖,工业等综合使用为主;建设综合福利性树葬生态林,也是促进荒山荒坡改造绿化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切合民意的民心工程。

  保护源头母亲河

  近些年,由于经济上的富裕以及风水观的兴起使得人们对殡葬的形式、规模有了新的观念和要求,大量豪华型的墓地建设影响了黄河源头的水土保持,大理石、汉白玉、水泥、黄岗岩、瓷砖等材料堆砌而成的墓穴,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土地资源,也影响了生态环境,还造成了群众之间相互攀比,墓地和林地争土地,墓地和耕地争土地。乱葬、乱挖、乱建已严重影响了三江源头的生态安全。

  西宁市城北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把西宁金地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树葬生态林”模式作为西宁市城北区北陵重点改革建设树葬生态林区,进一步杜绝农村乱埋乱葬现象,能有效倡导文明办丧,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发挥文明消费、绿化观赏、教育纪念和生态保护等功能相结合。也为保护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起到示范作用,进一步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政府与社会等关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效向前推进。树葬生态林工程有效达到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充分把握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有针对性解决好殡葬突出问题,有效推进保护黄河源头工作,努力恢复黄河源头的生态功能。

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