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1月04日 星期五

羌塘 农牧民争当动物保护员

本报记者 扎 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04日   第 08 版)

  双湖县草原上,一只藏羚羊好奇地在记者镜头前驻足。
  本报记者 扎西摄

  深秋的羌塘草原,已经寒气逼人。皑皑雪山下的湖畔,成群的藏野驴、藏羚羊,正尽情地享用入冬前的最后一片青草。

  “这两年,在公路边就可以看到成群的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甚至还可以看到棕熊,这在六七年前是难以想象的。”西藏自治区双湖县林业局干部次仁达吉说,近年来政府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科学合理利用草地生态资源,不但让羌塘草原重新成为野生动植物自由生存的家园,也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双赢”目标。

  建立自然保护区

  羌塘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北方高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在申扎县境内查藏湖的鸟岛上,栖息了上万只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等鸟类,它们完全不理会站在湖畔的人。

  “我们这里的动物不怕人。”如此的和谐状态,正是精心保护的结果。

  曾经,随着贯穿西藏自治区北部公路的修建,进入草原的商业性盗猎者越来越多,以前遍布羌塘高原的野牛种群甚至被猎杀到了绝迹的边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羌塘草原上的盗猎现象尤其猖獗。“太残忍了,整片草原都要被染红了。”那曲林业局的一位老同志回忆起当年近400只藏羚羊被猎杀的惨烈情景,仍义愤填膺。

  为了保护这片高原净土和栖居于此的生灵,1993年,西藏自治区建立了羌塘自然保护区。2000年,羌塘自然保护区被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同时,那曲地区还在保护区内推行野生动物保护行政领导责任制,建立以乡村为基础,自下而上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体系,先后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了那曲管理局和多个管理站,加强反盗猎工作。

  那曲还整合各种资源,加强与阿里地区和青海、新疆有关方面的合作,开展了“候鸟行动”“藏羚羊保护专项行动”等一系列集中整治行动。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现在草原上大规模盗猎现象基本绝迹。

  野生动物数量增长

  “在野保员和广大农牧民参与下,羌塘草原的野生动物保护取得明显效果。”那曲地区林业局局长米玛次仁说,那曲地区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长。初步统计显示,目前在那曲地区生活的藏羚羊种群数量达到15万多只,藏野驴8万多头,野牦牛1万多头,黑颈鹤6000多只。

  如今,在藏北能成为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员,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许多牧民争着抢着给乡里打报告,申请当野保员。

  双湖县雅曲乡牧民嘉聂从2008年就开始担任这个在他看来很神圣的职位。整个雅曲乡像嘉聂一样的野保员有十几个。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内,对野生动物进行巡护,保护它们不受伤害,并监测它们的种群数量和生活习性。除此之外,他们还负责向村民们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而在整个那曲地区,从本地农牧民群众中选聘的野保员有400多名。

  不过,随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增加,雪豹、棕熊等野生动物不时进入人们的视野,甚至偶尔袭击家畜、伤人。对此,西藏于2006年启动了野生动物肇事损失补偿工作,对受害农牧民予以补偿。近年来,仅那曲地区落实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政策,就累计向农牧区民众兑现补偿资金达1亿多元。与此同时,林业部门还开展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商业保险试点工作。

  生态补偿帮助农民

  由于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羌塘的植被极其脆弱,一旦受到破坏就极难恢复。为了给野生动物腾空间,保护草原植被,近年来,那曲地区积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先后共减畜157万绵羊单位。

  截至2015年底,已经兑现补奖资金25亿元,仅2015年就有45万群众从中受益,人均增收1300元。补奖工作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那曲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牧民收入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双丰收。从今年开始,西藏自治区还将投入4800多万元,在申扎县等地试点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政策特别好,既保护生态又富裕了我们的生活。”班戈县青龙乡居民边杰说。

羌塘 农牧民争当动物保护员
新闻点击
文明需内外兼修(时事点评)
走进岭南画卷(焦点瞬间)
颌骨源自古鱼类
责编:罗 兰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