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南侨机工,既是还原历史、填补国内现有文献在某些方面的空白,也是希望让南侨机工精神为更多人所了解和认同。”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夏玉清博士,近日接受了媒体专访。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汽车司机及汽车修理技工回国服务团的简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3000余名华侨从南洋返回祖籍国参与抗日救亡,在滇缅公路冒着枪林弹雨往来运输援华物资。
今年3月,夏玉清所著《南洋华侨机工研究(1939-1946)》一书出版,在海内外侨界引发热烈讨论。谈及此书,夏玉清表示,“作为一名学者,有义务让南侨机工精神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传承、发挥更大的现实意义”。
在历时5年的创作过程中,夏玉清多次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搜集资料、寻访南侨机工后人。“南侨机工的事迹,绝不仅是停留在纸面的文献,而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华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增进各国华人交流的连心桥”。
2012年,夏玉清受新加坡南侨机工历史研究会邀请,赴新主持学术报告。
“几个小时里,300多名来自新、马各地的华人坐在台下,没有一人起身走动,唯恐错过任何有关父辈的信息”,夏玉清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听到动情之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身旁素不相识的人轻抚着他的背、柔声安慰,那场景令我记忆犹新”。
近几年,夏玉清多次参与南侨机工眷属组织的联谊活动。“从古稀老人到意气风发的青年,定居各国的南侨机工后代因追寻父辈、祖辈的足迹相识相知,促进海外华人民间交流不断扩大”,夏玉清说。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牺牲在滇缅公路的南侨机工达1000余人。幸存者部分南返,部分因各种原因滞留云南、广东等地,有的终此一生再未与家人团聚。
“一边是富有安逸的生活,一边是炮火喧嚣的战场,南侨机工却毅然选择后者,这源于中华民族血脉中割不断的联系。”夏玉清曾多次拜访云南省唯一健在的南侨机工罗开湖,每每聊起奔赴战场的经历,老人总是摆摆手“这没什么好说的啦,作为华夏儿女应该的”。
步入21世纪,南侨机工逐渐凋零,海内外在世者如今已不足双掌之数。
“斯人渐远,其神益彰”,夏玉清认为,南侨机工高度的民族认同感,正是当代人、尤其是一部分海外华人所欠缺的,应当大力宣传。
据夏玉清介绍,包括新加坡、泰国在内的某些东南亚国家偏重西式教育,当地部分华人青年淡化甚至抛弃中华文化,不承认自己华夏儿女的身份。
“让青年一代了解南侨机工的历史,感悟祖辈‘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付出,有助于唤醒他们缺失的民族认同感”,夏玉清说。
“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逾4000万华侨华人,东南亚地区更是占据其中七成以上。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曾多次指出,华侨华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夏玉清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之一是“衔接”,即促进沿线国家经济、文化等衔接,而南侨机工正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78年前,南侨机工驶上滇缅公路,为民族救亡抛洒热血;78年后,秉承南侨机工的共同历史渊源,一大批东南亚华侨华人再次响应祖(籍)国号召,踊跃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夏玉清表示,“这种超越国界的民族情感从未停止,未来还将孕育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