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世纪初,北马鲁古群岛的苏丹和地方酋长开始邀请中国人永久居住在北马鲁古。而郑和下西洋滞留不归的士兵以及活跃于菲律宾到东印尼望加锡地区的中国海商是明朝北马鲁古华人移民的主体。18 世纪,特尔纳特岛已经出现华人聚居的社区,并形成了瓜马拉马商业街区的雏形。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北马鲁古群岛的华人人口获得较大增长。
北马鲁古群岛特尔纳特岛的华人总数不超过 800 人,且 90%以上在瓜马拉马商业街经营规模不大的店铺。这里聚集着大大小小152 家商铺,其中127 家由华人经营,因此又被称为“中国村”。
北马鲁古群岛华人经营的商店为传统的“华人型”,即“下店上家”的格局。门市部一般在商店一楼的前厅,后厅设有雇员餐厅和仓库,而华人的家则在二、三楼。多数华人商店还配备了与华人家庭居所相区隔的员工宿舍。这些商店对华人而言,并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家庭发展的全部指望,饱含了所有家庭成员的技术投入和情感奉献。商店是当地华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安全感的重要资源。
当地华人店铺的店主虽为男性,但多为夫妻共同经营。丈夫主要负责与外界的商业往来,而妻子基本待在商店中主持日常经营。子女从小耳濡目染,在父母的熏陶下具备基本的经商素养和能力,他们成年后也参与到家庭的商业经营活动中来。
当地华人的家户经营模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还有效地节省了人力资本。对每一个家庭成员而言,商店不仅是父母的,更是自己核心家庭发展的依托。家族成员共享的经营理念和规范,尤其是对“诚信”的坚持,是当地华人取得商业成功的重要原因。同居共财、代际继承等核心原则保证了特尔纳特华人家庭商业发展的稳定性。对当地每个华人家庭来说,他们不仅要面对市场风险,更要探索如何内嵌到当地的社会结构中来谋求发展。
对“绝对少数”的北马鲁古华人而言,除了保持社群内部的团结外,还必须在家庭统合的总体原则之下形成有效策略来应对由族群关系与政治环境带来的潜在危机。具体而言,当地华人把商店作为家庭的全部生存依靠和情感寄托,同时将“以店为家”作为家庭延续的总体策略。
来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