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面对多元化思潮、各种诱惑、复杂的现实环境,人该如何活?又该如何生?何谓守理想?何谓献忠贞?《回望》以戏剧之名提出这几个命题,值得当代人反省与深思。
由王愿坚小说《党费》改变的沪剧《回望》日前在北京上演。该剧以一位上海女孩替外婆去江西扫墓为切入点,追溯主力红军长征后,江西苏区女共产党员黄英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故事,回顾了特殊历史背景下一批普通党员对信仰的坚守之路。
回望之一
当代青年回望革命年代的青年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众多红军题材戏剧中,《回望》的视角、题材、人物形象、舞台手法等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艺术表达和美学特征。这其中既源于沪剧本身的魅力,也有创作理念推陈出新所带来的成果。
双重时代背景和双重视角是《回望》的最大亮点。繁华的当代都市和艰难二万五千里长征交织在一起,年轻女白领和年轻女共产党员穿越时空的对话,使得戏剧在原著的基础上增添了当代元素,更容易让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产生代入感和情感共振,同时也揭示“回望”的第一层含义——当代青年对革命年代青年的回望。
现代都市里,人们步履匆匆,有些人忙得连缅怀故人的时间也没有,甚至连自己曾祖辈的情况也一无所知。美娅就是这样的年轻人,她满怀理想,充满激情,在繁忙的工作中受母亲嘱托,前往井冈山为先祖扫墓时,通过守墓人了解自己的祖辈在革命年代的斗争经历,受到一次心灵的撞击和灵魂的洗礼。剧中,她和逝去的先祖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美娅问黄英:太外婆,难道你就这样结束你年轻的生命吗?生命可是最最珍贵的啊!黄英答:我晓得。为了真理而献身,生命才是最辉煌的。
两个不同时代年龄相仿的女子,在交替时空里一问一答,实现了生命的终极追问,拉近了当代青年与先辈的距离,完成了当代青年对先烈业绩的探寻与思考,使其明白革命者的理想与信念并不是无来由的,并且为他们的义无反顾、舍生忘死感到荣光。
回望之二
回望普通人为革命作出的贡献
如果说“回望”的第一层含义是纵向的,那么第二层含义则是横向的。《回望》不直接描写红军主力队伍,而写红军走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留下的妇女们、普通党员和平民百姓。尽管他们不是长征的主力队伍,却同样是长征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关键人物。对这些普通人物所作贡献的回望是该剧的第二层含义。
沪剧的特点在“关注人”,以小见大是其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视野从革命英雄转向对普通人物的关注,让《回望》这部剧更加可信、可爱、可贵。革命年代的共产党人也有生的权利和爱的渴望。剧中的主人公黄英和她的丈夫卢金勇是共产党员,也是普通人,有家庭有儿女。在夫妻俩久别重逢时,卢金勇对消瘦的妻子说:“你的双眼还是那么美,清澈得像春天水一潭。”长期不在家人身边,他也有对女儿和妻子跟着他受苦挨饿的歉疚,但是为了天下的幸福,他愿意舍弃自己的儿女情长。
作为年轻的母亲,黄英忍受失去丈夫的痛苦,与孩子忍饥挨饿,将银元换来的咸菜和盐巴作为上交的党费,送给山上的游击队员。在看到水米未进的孩子偷吃咸菜时,她失手打孩子时的痛苦之情表现得合情合理、真实感人。最后公私分明的理性战胜了爱女之心的感性,也让人由衷的理解、认同和钦佩。
从朴实明理的村民到为革命献身的共产党员,《回望》塑造的都是平凡的中国人形象。他们的感情是质朴的,正因为像他们一样的革命者坚守理想信念,坚持斗争,牺牲小家为大家,才有了今时今日的和平年代。这是《回望》对革命时代里普通人的致敬。
回望之三
回望崇高的价值观和革命信仰
对价值观和信仰的回望是本剧的第三层含义。
卢金勇就义的那段戏,大段唱词慷慨激昂,是当年无数革命者为今天留下的精神遗产:“我早已誓言立,为信念生死抛一边。金勇有孩子和爱妻,她们存在我心田,如果你们今后能见到,请代为转告我的言,我妻坚强莫流泪,把仇恨化作意志斗顽匪。把我未竞事业做完成,使我安心九泉间。我的孩子须记住,要不畏艰难做人更要意志坚。”
黄英在跳崖前的唱段更揭示了全剧的主旨和高潮——“站在生死的临界点,我没有丝毫恐惧胆怯心。作为女人在世上,我希望美丽常伴我身形。作为妻子在世上,我渴望两情依依伴一生。作为母亲在世上,我向往亲手抚养女儿长成人。……可现在红色政权遭摧残,乡亲们在苦难之中求生存。为了美好的梦想能实现,为了人民谋福享安宁,黄英是党的人啊,甘愿献青春舍亲情,洒热血,守忠贞,无怨无悔献生命。我这一生虽短暂,短暂一生意义深。”
《回望》的两篇“生死遗言”是革命信仰的宣告书,也是今日生活的启示录。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员舍生取义,他们虽然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增加了生命的厚度与维度。剧中频频出现“回来”一词,“姐姐我回来了”“你回来了”“他回来了”,最后的“我们回来了”,都是有意为之的象征手法,提示观众去思索今日信仰和价值观的缺失与回归。
人生有涯,信仰无限。信仰让人找到方向,提升人生的境界。“回望”来时路,在当下极有现实指向。如今面对多元化思潮、各种诱惑、复杂的现实环境,人该如何活?又该如何生?何谓守理想?何谓献忠贞?《回望》以戏剧之名提出这几个命题,值得当代人反省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