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区经济增速总体下降,同时也呈现出地区经济分化。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中垫底,呈现较大困难,引发全社会关注。
那么,如何看待当前东北地区的经济现状呢?经济增速降幅较大,反映的是传统投资驱动模式的特征,即投资增长率下降或负增长就会带来经济增速下降或负增长。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全国性重工业产品需求、价格、投资及增加值的下降。
这种困难与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包括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大背景相关。例如,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1年的39.6%下降至2015年的33.8%,减少了5.8个百分点。这对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影响最大,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会带动和促进东北产业转型升级。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其关键词是“老工业基地振兴”,我们称之为“东北振兴的1.0版本”。需要看到,经过多年努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特征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以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如吉林从44.6%上升至45.1%,提高了0.5个百分点;黑龙江则从44.7%下降至26.9%,下降了17.8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辽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2015年的45.1%,相当于全国在2012年时的水平。黑龙江服务业的比重则提高至50.7%,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5%,明显改变了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而且正在转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吉林这一比重还比较低,仅为37.4%。
与此同时,城镇化成为东北发展的最大发动机。到2015年,辽宁、黑龙江两省的城镇化率均高于56.1%的全国平均水平;吉林则为55.3%,这些都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大量需求。综合来看,东北振兴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而无论是“东北衰败论”还是“速胜论”,都不可取。
放眼未来,东北全面振兴更是需要坚持打好“持久战”。从今后10年看,“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词应该是“东北全面振兴”,即:战略定位是从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到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从“老工业”基地变成“现代化农业、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的基地。这就是“全面振兴东北的2.0版本”。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的目标,即: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如果说中国经济改革现在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东北就是重中之重。中央已经给出了明确的途径和方案,关键是怎么在东北地区落地,怎么出台具体措施并加以落实。
未来,只有发挥好中央和地方的合力、政府与市场的合力、干部和群众的合力、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合力、国企与民企合力,才能有力地促进东北振兴。人们也有理由相信,东北振兴“办法总比困难多”。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