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碧水潺潺。行走在九月的赣南大地上,眼前呈现出的是连绵不断的青山,清澄明净的水域,如诗如画的村庄。
曾几何时,由于地形、地质、土壤等自然原因,加上人为破坏,这里水土流失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8.37%,许多丘陵山岗红壤裸露,被称为“江南的红色沙漠”。
如今的赣州,山更加苍翠,水更加妩媚,人水和谐的乡村美景又重回人们的视线中。
近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导、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中国一汽赞助的“2016中国新发现”全媒体采访团奔赴江西,开启探索之旅。
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新声音”,这是“2016中国新发现”的第4站,我们的故事正在继续。
绿色屏障修护水土
巍巍武夷峰峦叠翠,千里赣江奔腾不息。有着“中国靓丽莲乡”之称的石城县,就坐落在赣江源头的青山绿水之中。
“以前到了雨季,山上的泥沙就如流水般往下冲,不但栽种的果苗遭了殃,更毁坏了山下的农田庄稼。”石城县水保局工作人员黄宜亮告诉记者,眼前看到的山清水秀的美景,是多年来赣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缩影。
据统计,30多年来,赣州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642平方公里,已开展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以上。治理区内植被覆盖率均在90%以上,缓洪拦沙率在70%以上。全市水土流失已从1980年的1676.21万亩下降到目前的1172万亩,且水土流失侵蚀程度由强度向中、轻度为主转变,年土壤侵蚀量由1980年的5326万吨,降到目前的2050万吨。全市的森林覆盖由1980年的46%,上升到目前的76.4%。
“生态王国”、“绿色宝库”之于赣州,不仅是美誉,更是责任。在财力有限、发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赣州做好生态保护的“加法”,着力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
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并在江西省率先成立首个生态综合执法大队……这一系列的“护源”行动,使赣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森林覆盖率达76.4%。
石城县境内武夷山南面的石寮岽是赣江的源头,总面积16500公顷的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坐落在石寮岽周边。记者了解到,在这个保护区,当地的林场伐木工放下斧头、扛起锄头,专心种树护树。
转变身份的远不止这些伐木工人。在安远、寻乌、定南三个东江源头县,农民纷纷响应政府倡导,进行退果还林,发展绿色无污染的种植业。“我把1000多株脐橙树砍了,种上大叶樟和含笑,虽然短期经济效益差点,但为了绿水青山,还是值得的。”安远县欣山镇山川潭果业基地的果农杜世勇说。
生态农业精准扶贫
好生态带来好品质,让百姓享受更多绿色“福利”的同时,也带领他们趟出一条致富路。
在宁都县会同乡谢家坊村,一条条绿道串起了千亩脐橙园。宁都县水保局副局长符广东告诉海外网,这里原来是个贫困村,曾经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村子的生态环境极其恶劣,2010年时人均年收入仅有2600元左右。
“现在每家每户都有至少十亩以上的脐橙地,就靠这个发家致富了。”符广东说,2010年起,政府积极引导当地群众采取水平梯田整地,外沿修筑田埂,内侧开挖坎下沟,坡面种植混合草,利用水土流失的山地开发生态脐橙园。
当地脐农李萌向记者介绍说,这里的水质、空气、土壤等环境指标一流,造就脐橙品质一流。“每年脐橙还未采摘,就已预售一空,还卖了个好价钱,这都是托了生态的福啊!”
不光是脐橙,油茶等生态农业产品也受到了市场的追捧。
在宁都县大沽乡古教村千亩连片山坡上,几十名村民挥舞着锄头锄草、翻土、施肥,满山的高产油茶树摇曳生姿,把原本赤黄的荒坡装点得绿意盎然。村民陈福林高兴地说:“家里的65亩油茶林均已挂果,去年油茶收入3.2万余元,终于摘掉了多年的贫困户帽子。”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赣州油茶林面积达243万亩,油茶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种苗繁育、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赣南茶油”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山顶树林戴帽,山腰果茶缠绕,山脚瓜菜飘香,山间畜禽嬉闹’已成为今日赣南农村最具代表性的美景。”符广东自豪地说。
30多年来,江西全省累计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数千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昔日的“秃顶山”变成如今的“花果山”,赣南人民深切感受到山清了,水美了,田肥了,生活更富裕了。
乡村旅游魅力十足
采莲、垂钓、品客家菜……在石城县大畬村,前来观光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拨。在生态小流域治理所释放的“红利”之下,大畲村已建成了一个集生态宜居、旅游观光、特色产业为一体的旅游区,村中南庐屋、爱莲山庄、通天寨等景点吸引着八方游客,成为石城“后花园”。
“很多村民都做了民宿,搞了农家乐,一年下来有个10万块左右的收入,生活水平比以前好了很多。”大畬村村主任黄光洪如是说。
距离石城县200多公里,国家4A级森林公园——陡水湖畔的上犹县梅水乡园村亦将生态小流域治理与乡村建设、旅游开发精准结合。2011年这里被评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
43岁的周兰英5年前从上犹县城回到了园村老家经营农家乐,记者沿河查看水草长势时,她正在岸边洗菜,竹篮里盛满了自家地里产的水灵灵的白萝卜。
“在县城打工时听说家里的河治好了,还建了漂流项目,就回来开个农家乐,现在每年能挣十多万,比打工好多了。”周兰英的脸上带着笑意。
在园村,游客除了能尽情地体验乡村美景外,还能亲自参与到农作物种植当中,静下来感受农村种植和养殖的乐趣。目前,景区占地面积1200多亩,有园村绿茶品茶馆、九曲河漂流、生态葡萄园、东坑造纸坊、休闲垂钓鱼场、森林小火车、餐饮农家乐等休闲项目。
近年来,赣州积极开发了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完善龙南九连山、崇义阳岭、安远三百山等富有生态特色的龙头景区建设,打造了一批休闲生态旅游观光点,各类主题的生态旅游节庆活动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了解赣州的重要渠道。
截至目前,赣州各类休闲农业企业达1580家,辐射受益贫困人口近30万。绿色,无疑是赣州最亮眼的一抹“底色”;旅游,已然是赣州经济的一张“王牌”。
在新形势下,赣州市委、市政府、水保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做好水土流失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文章。不断探索思路,通过项目实施强化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保治理。同时,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以政策“红利”带动生态农业的经济增效。此外,充分开发旅游资源,让绿色装点出秀美乡村的靓丽风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所在。建设美丽乡村,既要提升环境质量,还要增加农民收入。让群众既要看得见山水,又要忆得起乡愁。”正如江西省水利厅水保处处长何长高说的那样,赣州的水土“保卫战”已初见成效,让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的愿景正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