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湄公河行动》 点燃网友爱国情(七日沸点)

本报记者 邹雅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14日   第 09 版)

  图为《湄公河行动》观影人群统计(来自网络)

  图为电影宣传海报

  “太震撼了!”“这是国内最好的警匪片,没有之一!”近日,电影《湄公河行动》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相关话题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在国庆档上映的影片中,《湄公河行动》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并带动了人们关于主旋律电影和打击毒品犯罪等问题的思考,在网络舆论场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热点。

  网络口碑推动票房逆袭

  作为一部讲述缉毒行动、弘扬主旋律的电影,《湄公河行动》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在院线的排片率也不高。国庆档第一天,其票房明显落后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爵迹》。但从第二天起,《湄公河行动》就开始发力,超越《爵迹》成为单日票房第二。到了10月4日,《湄公河行动》一跃成为当日票房冠军,此后一直稳居榜首。截至10月11日,《湄公河行动》票房已超过7亿元,创下华语警匪片最高纪录。

  低开高走、异军突起,《湄公河行动》的逆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网络口碑。在豆瓣电影论坛,《湄公河行动》评分高达8.2分,堪称国产影片的佼佼者。在微博和微信上,许多人观影后主动写下“良心推荐”。知乎论坛上有多个围绕影片展开讨论的话题,其中关于影片“隐藏细节”的讨论,回答已近千条。在百度搜索排行榜,《湄公河行动》多日来一直高居电影搜索排名第一。网上的火热评价带动了线下的观影热潮,《湄公河行动》由此实现“叫好又叫座”。

  针对《湄公河行动》的走红,《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在网上被广泛转载。文章称,“国庆档的其他几部热门影片,包括了热门IP、当红明星、搞笑喜剧等市场畅销元素。《湄公河行动》能最终胜出,主要与充满诚意的制作有关。”

  影片根据真实的“湄公河案件”改编而成,为使电影效果能在最大程度上贴近事实,主创团队采访了当年参与案件侦破的缉毒警察,收集、整理出几十万字资料,并辗转四国涉险深入金三角地区取景拍摄。导演林超贤透露,在3年的筹备时间里,电影剧本一共写了20多稿,其中有六七稿是完全不同的版本,经过反复修改、精心打磨,才形成最终的定稿。在开拍之前,林超贤和他的团队多次实地走访,甚至潜入毒贩们生活的村庄近距离观察体验。影片的拍摄也得到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禁毒委副主任、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级反恐专员刘跃进担任影片总顾问,电影开头的一段戏是在公安部副部长办公室实景拍摄的,这对于国内警匪电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尝试。

  有网友评论称:“从《爵迹》到《湄公河行动》,中间差了一千个《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种说法虽然夸张,却生动地体现了观众对国庆档同期几部影片的对比。“没有狗血的情节,没有矫情的对白,没有花瓶和小鲜肉面瘫式的表演,《湄公河行动》是一部真正用心打造的精品之作。”网友“黄小喵”在微信上说,“相比那些空洞的IP电影、圈钱的粉丝电影,这种制作精良、传递正能量的影片多来几部吧!”

  主旋律大片备受欢迎

  “好莱坞式的主旋律大片”——这是许多网友对《湄公河行动》的直观评价。影片情节紧凑流畅,充满激烈的动作戏、枪战戏、追车戏,还有丛林野战、船艇追击等极富冲击力的大场面,让观众直呼过瘾。网友评论指出,“在抓捕毒枭的特战行动小组中,有精通各国语言的翻译,有武器专家、爆破专家、无人机专家,有专业的缉毒犬,还有各种高科技侦察探测装备,特战人员各司其职、精妙配合,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碟中谍》中的团队配合作战。”

  网友“冯小强”在豆瓣网发表的影评认为,《湄公河行动》从人物设定到主题表达都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相融。在人物设定上,公安干警没有陷入脸谱化的窠臼,以往高大全的警察形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富有个性的普通人,警方在行动中也会出现失误和失败,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彭于晏饰演的卧底方新武,就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既勇猛又睿智,既充满了正义感又略显‘黑化’,并且还有点呆萌”,这样的角色在以往的国产电影中比较罕见。影片的主题十分鲜明,就是要利用强大的国家实力维护公民在海外的利益,这种主题既容易赢得国人的认可,又能对外彰显巍巍大国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主旋律电影的粉丝绝大多数是年轻人。百度糯米基于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用户画像”显示,喜爱《湄公河行动》的人群中“90后”“95后”占比达到43%和20%,“80后”“85后”占比分别为10%和18%。总的来看,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占到用户总量的90%以上。这些年轻的观众见惯了欧美商业大片的成熟技巧和精良制作,并且乐于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分享观影心得,他们对《湄公河行动》的热情追捧,印证了这部电影在制作技巧和讲故事模式上取得的成功。

  从《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动》,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说明,主旋律与商业化并不矛盾,主旋律电影同样可以拍得非常好看。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刘大先分析称,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主旋律影片的认识过于片面,绝大部分主旋律电影呈现出来的美学形态都滞后于大众的审美,不能实现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效果。而《湄公河行动》很好地融合了视听奇观与阳刚气质,同时也让主流价值有机而不生硬地掺入进来。这种主旋律大片的成功,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爱国情怀激荡人心

  《湄公河行动》在网络上激起的讨论,不只限于电影本身,其背后的真实故事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10月5日,微博@江宁公安在线发布长文《湄公河大案五年祭》,梳理了湄公河案5年来,公安机关为打击毒品犯罪、维护安全稳定所做出的巨大努力。2011年10月31日,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四国在北京签署《关于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的联合声明》,这距离中国船员在湄公河被害的10·5惨案仅仅过去26天。2011年12月10日,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执法首航仪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关累港举行,四国联合巡逻执法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四国执法部门已成功联合开展执法行动50次,保持每月至少一次的常态化。随着第50次联合执法的胜利结束,今天的湄公河和金三角流域,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令所有过往船只谈之色变的“鬼门关”。

  “好感动,有这样一群伟大的人在守护着我们!”网友纷纷在微博留言,表达内心的感情:“我们安稳恬淡的生活背后是英雄们的默默付出,他们经历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险恶,祝福他们,向他们致敬!”“祖国的强大是每个人最真实的依靠!”短短几天内,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达到1万多条,并获得了7万多转发、10万多点赞。

  “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无数勇敢的人把黑暗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湄公河行动》里的这句台词,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影片之所以打动人,正是由于它反映了我们日常生活所看不到的残酷现实,反映了缉毒干警在前线拼死搏杀、保家卫国,从而在每个观影者心中激荡起爱国主义的真情实感。

  影片中一些看似蹊跷的细节,在网上曾引起质疑和讨论,最终被证明恰恰是影片的闪光点。比如,在追击毒枭的途中,张涵予饰演的特战小组组长随身携带的步话机突然失去信号。“这不是神剧情,而是真实表现。”一名自称是缉毒警察的网友发帖指出,山区作战经常会遇到这种尴尬,自己有一次在山区执行任务时,就亲身经历了步话机和手机都没有信号的窘境。由于无线电没有信号无法呼叫支援,很可能导致队员在行动中牺牲。通过这一细节,电影真实地反映了缉毒行动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又如,影片中给牺牲的警犬立碑,却没有给牺牲的缉毒警立碑,这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对此,@中警安徽的法人微博给出了答案:因为毒贩会跟随前去祭拜的亲友进行报复,不立碑是出于安全考虑。缉毒工作的特殊性,使这些牺牲的烈士只能成为“无名英雄”。

  “没有任何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个如同钢铁洪流的集体。”在“如何评价电影《湄公河行动》”的问题下,知乎网友“头颅”写道,这就是我们“中国大片”所输出的价值观,“我们不是到国外耀武扬威。中国警察洒血异域,是为了中国13名无辜冤魂,是为了金三角的贫弱者、残疾人、儿童。竭力为冤死的弱者洗清冤屈,获取清白,击败邪恶,这才是《湄公河行动》的实质。”

《湄公河行动》 点燃网友爱国情(七日沸点)
金秋又丰收(七日网景)
境外热度
网友心声
责编:李 贞 邮箱:yizhouwangsh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