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首《如梦令·元旦》,是毛泽东创作于1930年1月红军挺进闽西时。开篇所指,正是福建省宁化县。
宁化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点县,从1929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宁化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央红军兵源、财源、粮源最有保障的重要基地。如今,宁化是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宁化以“贫困村整村扶贫、贫困户脱贫增收”为目标,深入开展以百个农业重点项目、百亿现代农业产值为主的“双百”活动,摸索出一条产业脱贫、精准扶贫的特色道路。
一本号谱话今昔
福建宁化革命纪念馆内,一本1932年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
“这本号谱是镇馆之宝,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本最完整、正规出版印刷的红军军号谱。”纪念馆原馆长张标发介绍,军用号谱,不仅记载着指挥战斗、安排生活的各类曲谱,更有许多红军部队的番号、作战口令。“一首号谱就是红军的一个密码。”
小小号谱,无声讲述着红色岁月。
据记载,1934年6月,中央苏维埃政府发出指示,要求“紧急动员24万担粮食供给红军”。宁化县在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收集粮食7480担,超额完成了任务。在8月间,仅半个月的时间又收集粮食3.4万担。
作为“红色粮仓”的宁化,当时也是中央苏区的扩红、支前模范区。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8.6万人,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了战略转移——长征。仅有13万人口的宁化,参加红军的就有13700多人,为革命壮烈牺牲的就达6600多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宁化籍红军指战员仅存58人。
“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传唱至今的扩红歌谣《割掉髻子当红军》,展现的是宁化儿女争先恐后参加革命的情怀。
“湘江战役,是宁化县永远的伤痛。”张标发说,其中以闽西子弟兵为主的红34师是湘江战役中唯一成建制基本牺牲的红军主力部队。“如果没有整师牺牲,也许宁化籍的开国将军会多出不少。”
曾经著名的革命老区,如今是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如何让老区人民奔小康成为宁化的新挑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已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吹响。
小村庄的致富路
“当年村里去长征的几乎都在湘江战役中牺牲了,我二爷爷和三爷爷也是在长征途中被国民党的轰炸机炸死的。”淮土镇禾坑村的廖氏家庙前,村支书廖罗金讲起了他的家事,“当年他们就是在这座老祠堂里吃完最后一顿饭踏上了长征路。”
宁化县淮土镇禾坑村,是宁化204个革命基点村之一,村里许多人的祖辈都曾经参加过红军,走过长征。
从1994年开始,福建连续20多年实施“造福工程”——茅草房改造和船民上岸定居等易地扶贫搬迁,禾坑村也将山上的农户整体搬迁,走出了一条脱贫之路。如今,村民住上了新房,用上了水电,村里的基础设施、道路、绿化等修整一新。
“为了进一步精准扶贫,村里的党员干部想了很多办法,目标是到2018年全部脱贫。”廖罗金信心满满。
杨尤炳所在的石壁镇杨边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精准扶贫后,杨边村以龙头企业带动脱贫。2011年8月,投资3000万元的石壁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引导村民种植葡萄、草莓、哈密瓜等特色水果。
“自从有了公司,我们在家门口就业,收入更有了保障。”杨尤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自家主要种植烟叶,“靠天吃饭,一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如今家里两亩多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租给公司,每年拿租金2000多元,自己在公司打工,每月工资3000元,“一年下来,仅我一人就有近4万元收入。”
依托企业带动,杨边村全村年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5610元增长到2015年的10560元,村财政从曾经的零收入成为如今每年固定收入15万元以上。
近年来,宁化县把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作为推进精准扶贫、提升脱贫“造血”功能的重要工作。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多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宁化县依托薏米、河龙贡米、油茶、小黄瓜、辣椒等多个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促进贫困户就业和发展生产,增强自我脱贫能力。
截至目前,全县建立了10万亩河龙贡米基地、18万亩淮土油茶基地、5万亩宁化薏米和6个贫困村獭兔养殖基地,带动1000余贫困人口从事特色产业经营。
一碗小吃的能量
30多岁的淮土镇侍边村村民温利兰,只有小学文化,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一家4口人全靠丈夫在外打工的收入过日子,十分贫困。
不过,她却没有整天愁容满面,因为“宁化客家小吃培训中心”让她有了重新找到工作的希望。“我现在已经会做松丸子、勺子粉了,我想学好后,在家门口开一家小餐饮店,这样既能照顾孩子,还能为家里减轻负担。”手拿锅勺、头戴厨帽的温利兰说。
宁化客家小吃源自中原一带汉族先民饮食习俗,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300多种小吃均为就地取材、手工制作而成,是宁化客家人千百年来烹饪技艺的结晶。
2012年初,宁化县委、县政府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决定发展宁化客家小吃产业。至今,培训中心共开办培训班158期,开办宁化客家小吃店3023家,小吃店辐射16个省36个城市,合计年营业额达7.58亿元。其中,培训贫困学员752人,占学员总数的8.6%,贫困人员开店167家,带动430户贫困户约1500人脱贫。
据了解,培训中心实行免费培训、免费吃住、免费发放一套厨师服装、免费发放中式烹饪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贫困人员免健康证体检费。而且,优先推荐贫困学员就业。培训中心负责人表示,现在已经有两个公司愿意长期招收贫困学员,能保证有需求就业的贫困人员就业。
一碗小吃,发挥了巨大的能量。
在各方持之以恒的努力下,目前宁化已有35个村走出了自有收入为零的窘境。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4.64万减少到2015年底的1.86万;贫困发生率由13.4%下降到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