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又称季秋、暮秋、菊月、凉秋、商序、晚秋、杪秋等。按地支排列,九月是建戌之月(狗月),按十二音律,九月“律中无射”。九月的晚上出门抬头看天,“七夕”相会的牛郎、织女星都已偏向西天,而北斗七星与春天相比,斗柄已转了半圈,指向西方了,所以古书中才有“斗柄西指,天下皆秋”的说法。
唐人李贺在《九月》诗中有“离宫散萤天似水,竹黄池冷芙蓉死”“露花飞飞风草草,翠锦斓斑满层道”之句。九月的天气和景象,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飞萤不见,天凉如水,竹叶转黄,池面是残荷败柳,道路是落叶斑斓。由于树叶落尽,庭院显得空旷清冷,寒风掠过,露水湿湿——所以九月的景象很特别:是美感中带着一丝无奈,收获中夹杂着一点失落。
在传统上,九月最重要的节日是九九重阳节,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阳数,两九重叠,因此取名“重阳”。重阳节的主要活动有踏秋登高、吃重阳糕、赏菊花、饮菊花酒、祭祀祖先等。与三月三日“踏春”对应,九月九日“踏秋”,也是几乎全家倾室而出,全邑倾城而出,不是走平地,而是登高。
在没有山的地方,重阳节怎么过?人们想出了以“吃糕”代替“登高”,后来逐渐形成了蒸重阳糕的风俗。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五颜六色像座宝塔,洒上桂花,上面还捏成两只小羊,象征重阳(羊),有的还在塔尖点一支蜡烛,更切合了登(灯)高(糕)之意。
菊花在秋天重阳佳节前后盛开,所以民间有重阳赏菊花、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看宋代林票的《九日题湖阳县斋》:
去岁重阳尚故乡,今朝官舍又重阳。人情不似黄花好,处处相逢一种香。
诗表现了人客居在外,举目无亲,唯有菊花对人一视同仁的一种感受。
现代社会交通、通讯发达了,客居怀乡的情绪多半已成为历史。今天被大大发挥的是:重阳节敬老的传统。重阳节的“九九”与“久久”同音,菊花也象征长寿,而且人们认为佩茱萸、喝菊花酒都可令人长寿,所以,这一天就成了人们孝敬老人、祈求长寿的最合适的日子。
(本版配图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