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0月01日 星期六

一群香港青年,三顾贵州山村——

大山深处架“心桥”

赵 博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0月01日   第 11 版)

  队员们合力修桥

  队员们搬运修桥材料

  参加“无止桥”活动前,石俊雄对内地农村几乎一无所知;从谢家村回来后,这个贵州大山里的村庄,成为他时时挂念的地方。

  “我们一行80多人合力建桥,让孩子们上学不再绕远路,还砌起垃圾焚化炉、捐赠图书和医疗用品,帮助村民改善生活环境。我觉得做了一件很热血、很有满足感的事。”这个22岁的香港中文大学机械及自动化工程专业大四男生说。

  “无止桥”是由香港爱心人士发起、以帮助内地偏远贫困地区修建桥梁为使命的慈善团体。谢家村项目历时半年多,8月中旬完成施工。来自香港和内地近10所高校的大学生,以及部分香港中学生和建筑专业人士参与其中。

  每年6至8月是谢家村的雨季,河水可淹至成年人大腿处,时有泥石流,让不少上学孩童望而却步。为此,“无止桥”团队在多数村民出入必经的猫耳菇和村小学所在的燕沟,修建了两座人行便桥。

  “无止,含有永无止境、源远流长之意。”活动创办人、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系教授吴恩融说,希望香港年轻人走出校园,不断加深对祖国内地特别是贫困偏远山区的认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贡献社会。

  胼手胝足、从零开始建造一座桥,并不容易。谢家村项目确立后,“无止桥”团队里的两地学生先后3次造访这个距离省会贵阳8小时山路车程的村庄,进行详细调研。调研报告上,从黄沙、水泥、钢筋的用量及报价,到挖掘机、抽水泵、运输卡车的租借雇佣,从地形测绘到工期估算,从食宿安置到接机、进村方案,精细无遗。

  7月,基础施工完成。1个月后,参加主体施工的“大部队”来到谢家村,其中来自香港的志愿者约50人。

  石俊雄说,在谢家村的7天无比充实。白天,跟着建筑学专业的伙伴们边学边做,选材、准备构件、安装桥梁;晚上,两地年轻人一起在村小学“打地铺”,交流施工心得,互相提醒注意事项。

  “流过的汗、出过的力,当看到竣工后小孩子高兴地在桥上跑来跑去,就觉得一切都值了。”19岁的香港中文大学护理专业大二女生林凯盈说。

  青翠山谷里的层层梯田,夜幕低垂时的浩瀚星空;村干部的爽快直率,村民的淳朴友善,还有孩子们灿烂纯真的笑容,都让这些来自城市的年轻人印象深刻。

  “就像拼命奔跑中放慢步伐,发现了简单朴素的快乐。”林凯盈说,“这或多或少改变了我的价值观,让我发现自己的渺小和世界的宏大。”

  一座桥、两座桥……“无止桥”首尾相连、年年传承。年轻人踏桥而上,走进广袤的西部腹地,用“5分钟身临其境胜过50分钟课堂讲授”的身体力行,认识和改变着祖国内地的农村。

  自2007年“无止桥”慈善基金成立以来,已有3000多名香港和内地青年学生成为志愿者,他们修建的网箱桥、夯土民房和所做的一系列民生改善工作,惠及甘肃、陕西、云南、四川、安徽等地村民5.2万多人次。

  去年7月出版的“无止桥”义工感想集《来自远方的呼唤》里,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写道:“这是最好的国民教育。”

  林凯盈说,桥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即使我们离开了,桥仍表达着我们的祝福,把我们和山村联系在一起,这是永久的心灵之桥”。

  以上图片来源:无止桥慈善基金

澳门开启“黄金周”模式
大山深处架“心桥”
两岸小剧场艺术节开幕
张爱玲“遗作”大陆首发
早餐大作战 治愈赖床症(一周趣闻)
赛马惠(香港热词)
青年行进中国 分享扶贫观察
太平洋的风中,听见时代的回响
责编:张 盼 邮箱:cxx@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