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推出至今已经9年了,目前已从江苏无锡扩展到北京、天津等地,越来越多的河湖沿线城市借鉴此法。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套适应本地区情况的方法,用来确保水环境保护做得更到位、效果更显著。水清、天蓝、岸绿,已成为河流治理者们的共同愿景。
“河长制”是一套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的完整体系,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从各级党政一把手到河湖生态保护的具体操作者,从打捞垃圾、水质处理到质量总把关,任务被分配到每一层级的每一个人。同时,河湖的保护不再是“花瓶工程”,水质的变化直接与政绩和奖金挂钩,如水质不能达标或出现恶化,就直接进行奖金扣除。天津市专门成立了“河长制”的考核办,每月一小考、每半年一大考, 考核成绩每月上报市领导,通报各区县及河长办各成员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为境内每一条河流建立档案、提出对策,做到 “一河一档”“一河一策” 。例如莆田木兰溪防洪工程:仙榜段结合防洪设施建立公园、休闲步道、文化设施等;华林段进行堤身填筑;白塘段、盖尾段、木兰陂段进行除险加固及景观提升。
“因地制宜”是生态保护的最基本原则,生搬硬套不能解决河流水域面临的不同情况。细化管理是“河长制”的主要优势之一,每条河流有自己的档案,每条河流有自己的生态保护措施,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让生态情况改观。
“人走政息”会让一种生态管理机制出现断层,“河长制”同样也面临“长效”的时间考验。那么如何让“河长制”实现“长制久安”?每一条河流都面临不同的情况,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问题,只有完善的法律能为河流生态保护行为提供基本保障,也能够促进“河长制”长时间运行。将河流水域保护机制纳入法律,使得“河长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公民义务,也使得破坏“河长制”的、不贯彻执行“河长制”的任何人都能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不仅能让全民感受到流域生态整治的迫切,还有利于防止“牺牲环境发展经济”这种做法的反弹。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红线”已经不再是“不污染”而应该是“有改善”。 我们总说,期待社会能够“长治久安”,而看看养育人类的江河湖泊吧,它们的生态保护也需要长“制”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