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的岐山、扶风、眉县一带,古称周原,周室肇基之地,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发祥于此的周礼文化,是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源头和基石。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制订国家制度,这些制度涵盖了政治秩序、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等方面。礼乐二字,是用形象指代抽象。用礼这个仪式感很强的活动,强调秩序、规范的刚性、严肃性;用乐这个分享共融性的活动,强调换位思考、同理性。礼乐治国是使一切的规矩既严格有序,又充满人性化,所以能够为大家顺利接受。
论语中有“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之说,可以看出:夏朝时期,人们对自然界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制订出了流传至今的夏历;商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工具先进而且门类齐全;周朝时期,在前两朝的基础之上,农耕文化发展成熟,社会制度规范有序。
礼乐特征的社会制度,是农耕文化高度发达成熟的标志。礼乐就像阴阳一样,是一个浑然整体,不可分割。它体现出理性思维的特点,不单纯强调权力的威严与制度的刚性,还充分尊重民众的接受能力,从而达到制度效能的最优化。在三千年前的等级社会时期,这样的社会制度无疑是非常先进的。这个制度背后的设计思想,一直影响至今天。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到了东周时期,朝廷实力下降而诸侯势力大增,天子对诸侯的管束日显疲软,到了“周文疲敝、礼崩乐坏”的程度,仪式成了热闹与应付,于是孔子大声疾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随着秦统一六国,周朝退出历史舞台,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社会,但周礼文化所蕴含的仁义主张、自强精神等观念传承了下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几度外族入侵的情况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下来,无不与周礼的文化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纵观历史的发展,因周礼的文化制度在平衡各阶层利益、协调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所以为后世所念念不忘。
礼仪之邦,华夏文明。如今作为周礼之邦的陕西人民向世界敞开胸怀,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