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东方之韵·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新剧目北京展演”将于金秋十月亮相长安大戏院。10月11日至15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所属上海沪剧院、上海京剧院、上海评弹团将先后上演三台新创剧目——原创大型沪剧《回望》、新编现代京剧《浴火黎明》、原创中篇评弹《林徽因》。3台演出均为2016年创作完成的新作品,均启用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力求展现海派戏曲新风采。
《回望》:当代视角
由上海沪剧院创演的沪剧《回望》,根据王愿坚小说《党费》改编,以上海小姑娘替外婆去江西扫墓为切入点,追溯江西苏区女共产党员黄英忍受着失去丈夫的痛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揭露叛徒、坚持斗争,用自己的党费购买咸菜和粮食送给山上游击队员,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真实展现了当代青年通过回望,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理解和认同的心路历程。
小说《党费》曾被成功改编成歌剧《党的女儿》、京剧《映山红》等舞台作品。上海沪剧院此次改编,不仅对原有人物和情节作了较大改动和重新铺陈,而且倾力打造全新的结构和视觉效果。据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介绍,该剧是一个以当代视角、当代手法演绎的作品。剧中主演是一批年龄在二十二三岁左右的新生代演员,他们在剧中用稳健的舞台功力,彰显了“90后”沪剧新秀过硬的实力。
《浴火黎明》:剑指社会现实
现代京剧《浴火黎明》以1948年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庆为时代背景,以《挺进报》事件为切口,以“狱中八条”(红岩革命烈士留给党的八条诤言)为核心,描写展示一群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狱中面临酷刑和生活考验的极端情况下,如何坚定信仰、坚守信念、感化和帮助曾经丢失信仰的同志重拾信仰,最终壮烈牺牲并留给我党八条诤言的历史事件。
剑指当今党风廉政问题,使得《浴火黎明》从一开始就不同于以往的红色题材。编剧李莉突破惯用套路,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中国共产党员。特别是主人公范文华——这么一个丢失了信仰却又在革命战友的集体感召下重拾信仰的人物形象,在以往的文艺作品中也是十分少见的。从这个突破来看,《浴火黎明》是一部具有现代文学意义探索的现代京剧。
从戏曲的角度看,《浴火黎明》也兼具实验性和京剧传统底蕴。导演王清表示:“此剧时代背景真实,高度提炼生活,但不脱离戏曲本体的根基,将京剧与现代手法有机融合。”担任唱腔设计的续正泰表示:“此剧的唱腔优美、流派丰富、版式多样,整体风格内敛而抒情,情感饱满,很能凸显人物特点。唱腔并不是凭空编出来的,而是情感的抒发‘生’出来的。”
《浴火黎明》主演全部是“80后”优秀青年演员。晋京之前,该剧在上海已演出13场,观众皆以中青年为主,受到自媒体和微信朋友圈的追捧。
《林徽因》:多元化呈现
酝酿3年之久的评弹《林徽因》,今年一推出就大受欢迎。
评弹,作为一个地方曲艺种类,人们对其固有的印象是一人或者两人,在三尺书台边或坐或立,娓娓述说一段传奇故事。《林徽因》也不例外,该剧以评弹的细腻风格表现林徽因的才情、爱情、真情以及爱国之情,探寻其人生价值。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在角色与说书人的两种身份间跳进跳出尤为突出,展现了评弹蒋调、俞调、陈调、丽调、张调等近10种流派,几乎涵括了所有评弹流派,让评弹迷一次过足瘾。
以传统为基础,《林徽因》在艺术创作上有“三多”的创新——普通话多、英文多、角色多。这些创新令不少观众直呼意外:“没想到能听到评弹演员用英语说书,还朗诵徐志摩的诗句,前所未有。”对此,该剧编剧窦福龙表示,用英文绝对不是卖弄或者吸引眼球,而是因为剧中角色大都有留学背景,且日常书信也颇多中英文穿插,所以才使用英文。演出效果真实自然,受到观众认可。
为了更贴近年轻人,《林徽因》还开创了评弹演出的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为一个剧目的每一回都专门设计了舞美布景;第一次为剧中人物专门设计服装,拍摄了定妆照;第一次举办评弹“剧本朗读会”;第一次设置两组演员在同一轮演出;第一次进行演员网络选角PK;第一次众筹吸引了百万元以上的商业赞助;第一次售出演出版权等。
此前《林徽因》在上海演出3场,引起热烈反响。6月,在北京大学演出,门票4天即告售罄。剧中青年知识分子放飞个性、自由追求爱情和幸福等故事情节的展现,成为吸引青年观众的话题。年轻人对评弹艺术和“林徽因”题材的喜爱,也让演员们对剧目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