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8日,巴西里约热内卢马拉卡纳体育场,圣火缓缓熄灭,第十五届夏季残奥会落下帷幕。
闭幕式上,中国代表团手持“感谢里约!感谢巴西!”的横幅入场。此次里约之行,中国代表团获得107金81银51铜共239枚奖牌,创造了自1984年首次参加残奥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并连续第四次荣获金牌榜和奖牌榜“双冠”。优异的竞技成绩,延续着中国体育的荣光。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正能量,更让国人振奋不已。
展示中国形象和中国力量
闭幕式上,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的是举重选手刘磊。本届残奥会,他在男子72公斤级比赛中勇夺金牌,实现了残奥会“三连冠”。虽然自幼因小儿麻痹导致下肢行动不便,但这位山东小伙儿刻苦训练,最终走上奥运赛场。在里约,他见证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又获得了手擎国旗引领入场的殊荣。
此前,担任开幕式中国旗手的女子轮椅击剑运动员荣静,也在比赛中如愿收获金牌。颁奖仪式上,她与匈牙利选手互相拭泪的场面令人动容。奥林匹克运动跨越国界、传递友谊的伟力在此刻定格。
刘磊与荣静,一个是蓄势待发的“中国力量”,一个是美丽端庄的“中国形象”,这正是中国残奥运动员向全世界展示的精神风貌。
中国五人制盲人足球队,连战连胜闯入残奥会四强,引点赞无数。黑暗中,足球点燃了心中的光亮。除了出色的听力外,盲人足球运动员更需要的是信念与勇气。26岁的球队“元老”王周彬说,在场地上奔跑,有一种痛快飞翔的感觉。
失去了一条半手臂的许庆,从12岁开始就参加残奥会。今年,在自己的第四届残奥会上,他传奇般地成为“十金王”。而传奇背后,是备战期间日游万米的艰辛付出。许庆说,运动能让自己更快乐、更积极地融入社会。
田径赛场上,视力受损的周国华和领跑员贾登璞携手奔跑。“你是我的眼”——这样的默契与信任,唯有长时间的陪伴与训练才能产生。贾登璞说,比起自己对周国华的帮助,周国华对自己的鼓舞更大。
身体残疾但意志坚强,视听不便但内心强大。里约残奥会赛场上,308名中国运动员以永不言弃的精神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也让8500万中国残疾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更让亿万国人受到了鼓舞和激励。
折射体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轮椅击剑和游泳,是中国军团在里约残奥会上的金牌大项。前者摘得9金,后者更是狂揽37金。
轮椅击剑队75岁的“奶奶级”教练庄杏娣,曾培养出中国首位击剑奥运冠军。退休后,她投身轮椅击剑,近14年来与残疾人运动员同吃同住。“他们在训练时总会给自己加码,想通过运动改变人生。他们不提条件,默默付出。”谈到自己的弟子时,庄杏娣说。
游泳教练张鸿鹄已是第七次参加残奥会。2007年,他在云南建立全国首家残疾人游泳俱乐部,经常自掏腰包为家境贫寒的运动员提供训练机会。“当残疾人一无所有地来到泳池,通过训练走向赛场、重获生活希望和社会认可,这就是一名教练的最大成就。”张鸿鹄说。
从十年如一日培育桃李的教练,到悉心守护残疾人运动员健康的医疗保障团队,每一块奖牌、每一张笑脸背后,都有许多幕后英雄的默默付出。
中国残奥代表团的出色表现,折射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从1984年首次参加残奥会,到2008年首次举办残奥会,再到2016年金牌数首次破百,残奥会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中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和康复体育正在全面发展。《“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残疾人体育健身计划”,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既让残疾人体育走进社区和家庭,也要在东京残奥会和北京冬季残奥会上力争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