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9月17日 星期六

羊先的月光

龙治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9月17日   第 12 版)

  2010年9月的一个上午,我欣赏到了由丑丑导演的电影《云上太阳》,当那质朴、纯净、维美、清新的画面扑面而来,我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

  为追寻《云上太阳》留下的足迹,2016年初春,我与朋友走进了《云上太阳》的取景地——羊先,这个位于贵州省丹寨县东南部的苗寨。

  抵达羊先时已是下午,早有人在村头等候,见我们走出车门,两声铁炮顿时响起,接着又是一阵接一阵欢快的炮竹声,芦笙吹起来了,舞跳起来了。襟飘带舞,恰似锦鸡在飞,可爱极了。我问了身边的朋友才知道,原来他们所跳的舞蹈就叫锦鸡舞,是这一带苗族同胞的特色舞蹈。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自古以鸟为图腾,他们对鸟有着特别的情感。所以,他们的服饰、舞蹈、婚丧嫁娶、建房造屋乃至日常生活的种种,都与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寨门前,一位矫健的芦笙手用力把插有锦鸡羽毛的金芦笙一扬,芦笙就响了,那是一支魔笛,在召唤着所有人的心。所有的男人听到金芦笙响起,都跟在他的身后,吹着芦笙,跳着舞向我们走来。女人们则捧着一碗碗满满的米酒,以悠悠的舞步把寨门口堵得严严实实。这是迎宾酒,我们在村民的簇拥中喝下了沁人心脾的米酒,跟着他们的舞步手牵着手走过寨门。

  穿过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绕过错落的吊脚楼,来到了村庄的中央——这里是一个宽阔的芦笙场。里面站着更多的人,穿着盛装,打扮得像要过节一样,那些年轻妇女身上的服饰,更令人耳目一新,只见她们头绾大平髻,手戴银镯,耳配银环,身着藏青色紧身对襟排扣短衣和细褶短裙,再束以宽幅挑花彩带,那图案、那色彩、那神情,活脱脱似一群跃跃欲飞的凤凰。

  晚上,我们住进了村民王方元家,他的家人早已在火塘上烧旺了一笼炭火。走进屋里,满是温暖。王方元不善言谈,但他热情。一上来,就摆上了几个大碗,清亮的酒在夜风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当我问到羊先的芦笙时,王方元更是来了精神,那一双醉眼顿时放出光亮。本来寡言少语的汉子,转眼间变得滔滔不绝。这时我才知道,在我面前的这位不起眼的男人,其实就是大大名鼎鼎的芦笙制作人。王方元所制作的芦笙,不但美观,声音响亮,传得很远,而且经久耐用,深得四方八寨苗族同胞的喜爱,不少芦笙制作高手都来到羊先拜师学艺,他的徒弟撒满苗乡。

  王方元把我带到制作工场,向我们一一介绍他所用的工具。我用手摸了摸他的一把小刀,很是锋利,刀柄已被他捏得光滑无比。我一直在黔东南这片土地上生活,亲眼见证了不少古老的手艺在无奈中渐行渐远,最后成了抽象的记忆。王方元说,他也曾经想放弃,像其他人一样出去打工。微醉的王方元指着窗外说:“你看看,村庄里房子最漂亮的,都是外出务工人家,哪像我还守着这老屋呢?”制作芦笙虽然有些销路,但工序复杂,耗时过长,收入并不多,儿子也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说到这里,我见到王方元有些伤感。

  “我喜欢,所以我坚守。”王方元的热情又回到脸上。正谈得起劲,电突然停了,屋里一片漆黑。王方元站起来,走到窗边,推开窗上的挡板,一弯山月就在我们面前,如水的月光倾泻进来,照亮了夜色浓稠的木屋,照亮了我们一张张生动的脸庞。在我们面前,碗上的酒摇曳着迷人的光亮,站在窗前的王方元,宛如一尊雕像。

  王方元回到火塘边,邀我们继续喝酒。喝着喝着,他唱那古老的《芦笙歌》:“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响轰轰……”王方元的歌声在静谧的夜中格外嘹亮,富有磁性,令我沉迷。在歌声与月光中,一向能喝酒的我,却意外地醉了。我不知道,我是醉在米酒的芬芳中,还是醉在那穿透夜空的月色里。

用好离境退税政策
让老外在华“乐于消费”
满乡收秋
初识三门蛇蟠岛
羊先的月光
责编:尹 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