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晚,中秋之夜,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开启太空之旅。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大步迈向空间站时代,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表示,中国空间站预计2020年左右建成,如果天宫二号状态良好,延期“服役”,太空上或将首次出现空间实验室与空间站交相辉映的画面。
顺利进入运行轨道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天宫二号于16日成功实施了两次轨道控制,顺利进入运行轨道。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剑介绍,相对此前,这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的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和飞船返回,都将是在距地面约390公里的轨道高度开展,这与未来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飞行任务的轨道控制策略与测控模式更加接近未来空间站要求。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主任陈险峰告诉记者:“天宫二号目前状态良好,各分系统工作正常。”
进入运行轨道后,地面人员将对天宫二号平台上各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稳定性进行测试,还将对搭载的有效载荷进行在轨测试。
突破三维可视化技术
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成功突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将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中大显身手,使它们在太空中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在地面的飞控大厅内得到非常逼真的展示。
打开“航天任务可视化引擎”软件系统,输入任务参数,启动仿真数据……经过几道看起来非常便捷的操作工序后,就能从电脑屏幕上看到天宫二号变轨的三维动画——群星点点的无尽苍穹,天宫二号沿着代表飞行轨道的红色曲线缓缓前行,后方的变轨发动机喷射出火焰,推动天宫二号向目标轨道进发。
据了解,受软件功能限制、专业对接不畅等因素影响,以前准备一项航天任务的三维显示大概需要一年左右时间。拥有自主研发的支持多任务、多目标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准备周期缩短到几周。
发射成功引外媒热议
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巴西等多国媒体对此进行了全面报道和热烈讨论。外媒普遍认为,天空二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在实现空间站梦想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中国与其他国家加强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将成为大势所趋。
美国国会自2011年以来禁止美国航天局与中国接触。针对这一情况,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等媒体在报道中都援引了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琼·约翰逊-弗雷泽的观点。她认为,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性空间站,世界其他国家都准备跟中国合作建设空间站,欧洲人为此已开始学中文。如果美国不马上改变政策、与中国在太空开展合作,那么就会失去对中国未来航天计划的影响力。
英国知名学术杂志《自然》在题为《中国发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的文章中指出,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具有较大优势。报道援引参与“天极”项目的瑞士日内瓦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斯·普罗德维的话说:“在中国,事情开展的非常快,他们有资金,也有意愿。”
法国华文报纸《欧洲时报》16日发表题为《天宫二号搭载中国文化和合理念》的评论说,欧洲航天大国面临的预算压力上升,促使欧洲航天局考虑与中国共同分担航天项目的可能。正如欧洲航天局局长韦尔纳所言,把中国等非传统伙伴纳入更大的人类探索平台的举措是务实的,只有让中国参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宇宙飞船才能在太空连接在一起。
(综合新华社9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