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9月15日 星期四

“嘎老”:一首不老的歌(聚焦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袁 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9月15日   第 06 版)

  舞台照

  “嘎老”不是王老,也不是张老,它是侗族大歌的侗语称呼,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侗族独具特色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在贵州等地流传甚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开始走出国门,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与关注。

  9月3日晚,由贵州省代表团选送的侗族音乐剧《嘎老》在北京民族剧院上演。该剧讲述了音乐学院学生苏云在侗族乡寨的寻歌之旅。起初因找不到创作灵感而深感苦闷的苏云,在听到了侗族同学春晓无意间唱出的侗歌后,深有感触,于是就请春晓带他回家乡采风,学习侗歌并寻找创作灵感,于是开启了在这里探究“嘎老”秘密的寻歌历程,让他感受到了当地乡土、人文的魅力,更让他经历了人情、爱情和亲情的考验。该剧舞台设计精美,人物形象丰满,各幕以歌曲的形式相互衔接,显得流畅自然,当然也考验了演员的内在功力。新颖的故事形式,充满生活气息的表演语言,将大家的思绪带到侗乡侗寨的真实场景当中。

  “这里的山会唱歌,这里的水会唱歌,这里的鸟会唱歌,这里的人爱唱歌”,这是一个关于歌唱、爱情、故乡、传承的故事,其中的演员80%是来自贵州侗乡侗寨的农民,它将侗乡的历史文化巧妙地融入进来,展现出关于侗乡的立体化场景,使观众得以从中了解更具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关于年轻、活力、未来、希望的故事,它通过两位年轻人的故事逐渐展开,通过层层铺垫,呈现了侗乡内部老、中、青、幼间的音乐传承,诉说着“嘎老”的神奇,参演的演员年龄最大的70多岁,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共同为我们讲述着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故事;这更是一个关于理解、关怀、协作、创造的故事,它不再是单向的歌颂,而是通过演员之间的互动,让观众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思想互动与交流,正是在这种互动交流当中,彼此之间形成了新的友谊,萌发了新的爱情,深化了对于侗乡的感情。

  传唱数千年的“嘎老”,至今依然年轻,这是一首不老的歌,它将继续在年轻一辈当中传承,去见证侗乡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也将进一步见证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互助、团结与新发展。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千年古戏尽显闽派风流
小河淌水清悠悠(名家说民歌)
“嘎老”:一首不老的歌(聚焦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一场舞蹈的深度对话
歌剧“航空母舰”宣告完工
广西师大出版社集团收购英国ACC
何韵兰艺术人生“1+4”对话展开幕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