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9月15日 星期四

福建三十九个传统折子戏晋京展演

千年古戏尽显闽派风流

本报记者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9月15日   第 06 版)

  高甲戏《凤冠梦·送凤冠》

  闽剧《王莲莲拜香·盘答》

  曾一夜倾倒北京城、上世纪80年代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的高甲戏《凤冠梦》;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引起轰动的泉州木偶戏;台湾歌仔戏“旦王”月中娥传至第三代的歌仔戏《平贵别窑》;两度“梅花奖”得主曾静萍带来的小梨园流派代表性剧目……说起福建地方戏,用好戏连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福建的地方戏曲历史悠久、剧种丰富、生态良好,在表演声腔等方面具有丰厚传统与鲜明个性。为集中呈现福建地方戏的艺术特征,由文化部、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的“福建地方戏经典折子戏晋京展演”于9月12日开幕。除开幕演出当晚外,从9月19日至24日,北京观众将在7个晚上,欣赏到福建10个地方戏剧种、由19个院团上演的39个传统折子戏。

  

  经典折子戏汇聚闽派精粹

  传统折子戏承载着各剧种表演技艺、音乐范式精华,是各剧种最珍贵、最有代表性的呈现。此次展演,汇集了福建的梨园戏、莆仙戏、闽剧、高甲戏、歌仔戏以及潮剧、闽西汉剧、北路戏、提线木偶戏、掌中木偶戏等10个剧种的经典折子戏,可谓看点十足。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此次展演的折子戏之一《春草闯堂·坐轿》,将呈现其独特的“抬轿子”功夫,妙趣横生。

  以丑行闻名海内外的高甲戏,也将展现其“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艺术风格。展演剧目之一《凤冠梦》虽然创作于1982年,但已被全国50多个剧种15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其中,鼓乐队“吹喇叭”运用傀儡丑的演剧方法,幽默诙谐,被誉为“福建三绝”之一。

  作为中国偶戏中不间断传承史最长的剧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泉州提线木偶戏此次带来的三个剧目《大出苏·四将开台》《窦滔·织锦》《目连救母·捉魂》,都是传承至今的宋元古剧。其中《四将开台》是泉州提线木偶戏名作《古艺新姿活傀儡》的核心部分,该剧有着辉煌的演出史,包括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长达3分钟以上的亮相;献演联合国总部举行的首届“联合国中国春节文艺晚会”;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的“古今回响中国文化艺术节”引起热烈反响,大受美国媒体好评。

  “这次晋京展演的剧种、剧目都非常有代表性,是闽派剧种的综合展示。它们来源于民间,所以民间性非常强,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它们既多姿多彩,又典雅细腻;既载歌载舞,又内涵丰富;既雅俗共赏,又古朴大方。”开幕式导演、戏曲家吕忠文向记者介绍。他认为此次展演的追求就在于重拾戏曲遗风,回归戏曲精神,彰显戏曲特色,弘扬戏曲时尚,寻找戏曲新价值,以利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抓住了戏曲的“牛鼻子”

  地方上组织成规模的折子戏晋京演出,在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这次展演既是福建地方戏曲精华的一次集体亮相,也是福建地方戏曲保护成果的集中呈现。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传承地方戏曲的政策措施。如2012年起,福建省属戏曲院团进行免费或低票价文艺惠民演出,每场补贴2万元。从2015年至2017年,福建每年设立80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扶持地方戏曲发展。在此基础上,各设区市财政也将设立地方戏曲专项资金,为地方戏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据最新的普查结果显示,福建现存23个活态剧种,包括闽剧、高甲戏、芗剧(歌仔戏)、梨园戏、莆仙戏等本土剧种18个,以及京剧、越剧等外来剧种5个,戏曲表演团体869家,戏曲教育机构18家、创研机构11家、制作机构21家,是当之无愧的戏曲大省。

  “可以自信地说,目前福建已经没有濒危剧种的概念了。我们对自己下的军令状是,不管谁在任上都不能让一个剧种消失。”福建省文化厅厅长陈秋平表示。

  正因为不断加强对剧目、人才、资料等方面的生态性保护,持续加大对地方戏的扶持力度,重视对地方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的保护,大大增强了福建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活力。

  不少剧团重新焕发生机、释放新能量,一大批传统保留剧目得到复排和提升。今年7月,“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在省内成功举办,展演涵括21个剧种,39个表演团体演出的128个传统折子戏。此次晋京展演的折子戏便是在此基础上遴选出来的。

  对此,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刚表示:“抓住传统折子戏,就是抓住戏曲传统的‘牛鼻子’。福建传统折子戏展演为全国戏曲发展开了一个好头,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对戏曲的传承和弘扬意义重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表示:“这是全国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地方折子戏展演。福建戏曲在重视戏曲本体、剧种传统方面给全国树立了榜样。”在专家们看来,折子戏展演最大的意义在于积极挖掘、抢救各个剧种的传统表演艺术菁华,对保存各剧种剧目、表演技艺、剧种音乐,总结剧种艺术特征,树立剧种自信,进一步推动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也将有深远的影响。

千年古戏尽显闽派风流
小河淌水清悠悠(名家说民歌)
“嘎老”:一首不老的歌(聚焦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一场舞蹈的深度对话
歌剧“航空母舰”宣告完工
广西师大出版社集团收购英国ACC
何韵兰艺术人生“1+4”对话展开幕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