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结盟酒,豪气冲牛斗。
危难担大义,生死誓同仇。
丹心照日月,碧血写春秋。
敢为英雄事,彝人自风流。
这是刘伯承元帅回想当年“彝海结盟”一幕的诗作。1935年,红军长征过凉山,途中发生了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礼州会议、“彝海结盟”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彝海结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让红军重蹈太平天国全军覆没覆辙的企图。结盟后彝族人民七天七夜的护送,为红军羸得了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宝贵时间,为红军保存了可贵的有生力量。
在长征途中,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被传为佳话。根据这一历史事件,2014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和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创作了原创民族歌剧《彝红》。自第一版公演以来,共演出近百场,观众近10万人次。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彝红》再度进京演出,为观众重现这段历史故事。
强大阵容演绎传奇故事
星星和月亮在一起
珍珠和玛瑙在一起
火把和光明在一起
美酒和歌声在一起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大凉山彝族民间歌舞艺术文化积淀深厚,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凉山歌舞团从1956年成立以来,传承着大凉山优良的艺术气质,一直是中国彝民族舞台艺术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
为了将“彝海结盟”这段红色英雄传奇呈现于舞台,向观众展现一个既有主题思想、又有文化质感的舞台艺术作品,《彝红》起用了强大的创作阵容。国家一级编剧、四川人艺艺术总监李亭任编剧、艺术总监,著名戏剧导演、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团长黄定山任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曹平任导演。
《彝红》近230人的演出团队除了两个特邀演员外,全部是凉山本土演员。演唱和表演由凉山歌舞团、五彩凉山艺术团完成,凉山交响乐团伴奏,大凉山合唱团合唱。演员中80%以上都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演员,其中不乏有“凉山情歌王子”日沙尔体等大凉山德艺双馨的民族艺术家和众多的优秀青年演员,但他们都不是歌剧专业。从2014年1月的初次排练,到2015年大年初一启动的剧目升级排练,没有参加过专业歌剧表演技能培训的本土演员团队,完全从零开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给观众和团队带来巨大的惊喜。
在认真观看完《彝红》后,刘伯承元帅的女儿刘雁翎书面致信表示:“我觉得这是一部歌颂党的民族政策,歌颂革命传统的好剧。”
一位业内人士观看后表示,《彝红》不同于任何一台少数民族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台作品,因为无论从彝民族本身还是“彝海结盟”这一传奇历史事件,都是不可替代的。《彝红》呈现给舞台的是一幅民族的诗与画,感动的是一个民族的心与魂,品味的是凉山彝民族文化原生态的独特魅力。
“今天,《彝红》表达的是凉山民族文艺工作者历史使命的延续和民族责任的担当,抒发的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对四川凉山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民族艺术梦想的追求。正如‘彝海结盟’蕴含的巨大精神财富引领我们一样,《彝红》的创作生产为新时期凉山歌舞团的艺术发展打开了一扇光亮的窗。”《彝红》出品人、凉山歌舞团党总支书记、凉山文广传媒集团董事长刘康说。
真挚情感引发观众共鸣
云霞飘来大雁飞过
“彝海结盟”写下不朽的颂歌
将领留下的旗帜彝人接过
彝家兄弟珍藏重逢的承诺
红军北上抢渡大渡河
开辟根据地山丹丹花开红似火
天菩萨和红星在旗帜下辉映闪烁
彝人的脚步走进史诗的传说
把红色主题与彝族优美的音乐、舞蹈包括民风民俗结合在一起,用动人的情感故事贯穿其中,《彝红》无论主题还是审美都具有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独特优势;在创作上始终强调人的“情怀”——彝汉情、兄弟情、青春爱情,更是《彝红》能够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
《彝红》艺术总监、编剧李亭在谈及此剧的创作时坦言:“难度很大,因为我们要在舞台上呈现的是一个史诗式的故事。”为此,李亭选择了“以小见大”,透过小人物的情感命运来展示这背后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彝海结盟’是一个厚重的历史题材,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我们选择以虚构的小人物——彝族姑娘妮扎嫫、红军战士天红以及彝族小伙拉铁三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来呈现,事实上很好地体现那个时代的人性和情感,反映那个大时代的精神。”导演曹平说。
有专家认为,《彝红》全剧感人的场面不仅只表现在革命的激情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道义也让人为之动容。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衔接自然、节奏紧凑,加上演员们极具感染力的演出,让整部剧丰富而饱满。《彝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妮扎嫫反抗世俗追求自由,天红的勇敢真挚,拉铁的善良质朴,这些性格显得格外鲜明。
中国民族歌剧的前辈郭兰英、乔佩娟等老艺术家在武汉观看了《彝红》,乔佩娟说:“这是一部接地气的好戏,看这个戏我很感动很激动,好听,亲切,朴素。(郭)兰英第一个从旁边站起来鼓掌,鼓了很长时间。”
《彝红》将传统的红色题材与当代舞台艺术结合在一起,借助凉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创作了一个有内涵而又特别的故事,一部有人物形象又有文化质感的舞台戏剧作品,让观众在走进历史天空的同时为剧中人物命运感心动容,在历史事件、戏剧冲突与民族风情的交织中获得历史的认知和审美的愉悦。
苍桑质朴的彝语清唱、婉转悠扬的的月琴弹奏……当这些凉山当地的民族元素呈现在舞台上,观众不仅感受到歌声美、故事美,更感受到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美。一位观众说:“歌很好听,戏很感人。用这样的方式演绎中国革命的重大事件,既重温了历史,又享受了艺术。我觉得这是中国歌剧的成功。”
据了解,《彝红》在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之后,还将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并将进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2016国内巡演。
链接▶▶▶
1935年的“彝海结盟”,在凉山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留下了一面“中国工农红军果基彝民支队”的旗帜。红军北上离开凉山后,果基小叶丹被谋害。为了保护旗帜,实现丈夫对将军的承诺,果基夫人将这面浸染着彝汉人民鲜血的旗帜缝在自己的百褶裙里,四处躲避国民党的追杀。1950年,她亲手把旗帜交给了解放大凉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直到今天,这面凝聚着红军和彝族人民深厚情谊、记载党的群众路线和民族政策的伟大实践、见证凉山彝族人民对中国革命重大贡献的旗帜,仍然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