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天要出家去”“北京人特别友谊”“顾客是老天爷”……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表达方式可不是相声段子,而是出自众多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之口。《一个对外汉语教师的手记》一书中收集了大量这类新鲜语料,真实再现了对外汉语的教学场景,令读者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外国人学汉语的不易与坚持。纵观全书不难发现,幽默段子的背后,是多层次的互动为学生创造了语言实践的空间。
有心记录奇闻趣事
记录有助于回顾,反思有助于提高。汉语教师随手记录的教学课堂中的一些奇闻趣事,不仅是一份温情满满的课堂回忆录,还会在日后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谈及随手记录课堂教学的初衷,《一个对外汉语教师的手记》一书作者刘志刚说,书中的一些小故事都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大多数具有共性,也是许多对外汉语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对这些案例的记录恰恰可以给其他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实践经验的新手教师提供一组丰富而又真实的语料。通过这些语料,教师可以分析案例中学生出错的原因,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意识和水平。
“从学习汉语的角度来说,这些有趣的案例表面上看只是有趣而已,而仔细分析这些案例中错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学习方法不正确,也可能是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或者是中外的文化差异所导致。外国汉语学习者通过这些故事,也可以反思自己学习的方法、习惯以及文化上的认知,这不仅对中文学习、也对中华文化学习有所帮助。”刘志刚补充道。
来自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的教师韩阳,曾通过拍照和录像的方式辅助留学生汉语学习。她讲述道:“今年春季,我辅导的汉语进修班中的大部分同学都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和‘世界文化节’。学生们在活动中都玩得很开心,我也用相机给他们拍了不少照片和视频。在接下来几天备课时,我就适当地选取了一些活动照片和视频作为素材,结合相关语法点和语言点展开教学,效果很好。课堂上,当学生看到照片回忆起当时运动和表演的情景,新学的语法点也就不觉得难了。”
幽默背后充满艰辛
对于外国人来说,在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闹出笑话是常有的事情。例如,在《一个对外汉语教师的手记》中,有位叫侯一兰的学生,一次因没有分清“调查”和“打听”的用法,把“联邦调查局”说成“联邦打听局”,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另一位叫鹤彬的学生,因为分不清“苹果”和“菜单”两个词的写法,经常把“苹果公司”错念成“菜单公司”,让老师哭笑不得。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汉语学习的范围广、容量大,学习出现盲区很正常。除了词汇和书写,汉语的语音、句法和语境等多个方面都有可能成为学习的“绊脚石”。在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采访时,笔者发现,大多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都存在一至两年的“混乱期”,即在语音、语法、词汇等一个或多个方面产生混淆和误解,导致学习进度缓慢。有留学生表示:一些中外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汉语错误用法,自己要花上一两年才能完全纠正,也曾因此闹出笑话。
互动创造良性教学
课堂教学互动是一种通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问题,从而达到理解知识点、实现师生互相促进的教学形式。汉语课堂的互动教学到底有多重要?来自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的杨宏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由于汉语语言的复杂性,相比其他语言来说,课堂上的互动教学显得更加必要。面对广大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他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老师讲授得相对少些,把时间和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应该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和方向。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开动脑筋,利用不同的方法、设置各类典型语境给学生充分练习的机会,使得他们在听力、会话(包括独白)、阅读、写作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成年人学习汉语,课堂练习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难度,才能调动他们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老师要敏感、细心、及时纠正。”
文化层面上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汉语言的讲授者和传播者,不仅需要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更应该注重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现象背后的中国文化。如何通过“变化的汉语”来让学生感受“变化的中国”,是对外汉语教师值得探索的课题。
给予外国汉语学习者充分的口语练习机会,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有效掌握课堂学习内容,还可以增进他们对中国国情和文化的理解。那些课堂内外发生的有趣故事,都是汉语学习中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