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大熊猫仍“濒危” 强保护是共识

本报记者 严 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9月09日   第 04 版)

  7月14日广州,全球唯一存活大熊猫三胞胎萌萌、帅帅、酷酷在吃竹子。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报告,将大熊猫涉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消息一出,便引发“降级过早“的争议。

  对此,国家林业局日前回应称,作为大熊猫保护管理部门,国家林业局着眼于实际工作情况和保护形势,认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

  保护努力取得成效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世界珍贵的自然遗产。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熊猫保护管理,大熊猫保护取得初步成效。根据2015年年初公布的中国第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2003年的1596只增加到2013年的1864只,增长了16.8%;圈养种群数量从164只增加到375只。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认为:“经过一系列深入调查收集的信息表明,此前记录的种群下降已经得到遏制,数量开始上升。”国际环保组织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动物保护负责人约翰·鲁滨逊认为:“中国人在大熊猫保护上完成了出色的工作。极少有物种可以改善它们的受威胁等级,这的确是保护努力成功的证明。”

  许多国外专家认为,上世纪80年代大熊猫数量下降到不到1200只,其主要原因就是大熊猫失去了栖息地。而近些年来,在投资建设大熊猫栖息地、扩大和建立新的大熊猫保护区方面,中国做得非常出色。

  目前还是濒危物种

  国家林业局做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的判断主要基于4个原因。

  栖息地破碎化被视为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目前,大熊猫仅分布于川、陕、甘三省的狭窄地区。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其中,个体数量小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的种群就有22个,个体数量小于10只、具有高度灭绝风险的局域种群有18个。

  大熊猫的种群交流状况也有待改善。受栖息地破碎化影响,大熊猫局域种群基因交流受阻。加之地域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各大熊猫圈养单位圈养个体间的基因交流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大熊猫基因交流,以保持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维持种群生存活力。

  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影响大熊猫生存的一大因素。根据IUCN的消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80年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中有1/3可能会消失,将对大熊猫的生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同时,对于大熊猫保护的管理能力仍需加强。部分大熊猫分布区存在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普遍偏低等情况,严重制约大熊猫保护成效。

  加强保护仍是共识

  据媒体报道,“降级”一词,或许容易让人误解。其实“易危”只是濒危状态的一种描述,其受威胁物种的性质未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物种划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虽然极危、濒危和易危3个等级只一字之差,但都是受威胁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调整大熊猫涉危等级,原因在于中国对偷猎的打击和栖息地恢复取得了成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自1963年开始编制,每4年进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认为是记录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脱离濒危,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关受保护动物状态的表述。而继续加强大熊猫的保护,无疑仍是海内外的共识。

  对此,国家林业局表示,无论有关国际组织将大熊猫濒危等级定位“濒危”还是“易危”,下一步仍将继持不懈地加强大熊猫保护工作。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物种的保护要求,加强大熊猫保护。

  同时,中国还计划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建设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工作,加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工作。

大工程里的“中国速度”
推进务实合作 维护和平稳定
普京南海仲裁案表态客观公正
马来西亚高铁公司来华考察
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试点启动
中老缅泰柬越联合开展扫毒
大熊猫仍“濒危” 强保护是共识
推动合作稳步向前 促进地区稳定繁荣
责编:陈劲松 卢泽华 邮箱:diery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