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9月07日 星期三

文化交流 开启新篇章,展现新气象

吕文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9月07日   第 10 版)

  2016“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庙会在意大利罗马音乐公园举行。一个意大利男孩将自己用中文写的“春”字贴在展板上。
  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摄

  人类的成长本身就是一部文化交流的历史,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才使得人类真正成为一个和谐合作的大家庭。“丝绸之路”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显著的标签。

  自秦汉开始,中国专注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发展,远达欧亚,为世界文化交流贡献了前所未有的东方文明与智慧;至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快速发展,“丝绸之路”的文化、经济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形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遗憾的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威逼下,中国陷入一个被欺凌的时代,也进入了一个文化不自信的时代。中国处处学习西方,“丝绸之路”也随之衰落,这一情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所改观。

  

  民族独立铸就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正是新的文化自信、文化交流的起点。周恩来总理对中外文化交流有清醒的认识,1954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由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文联、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外交学会等10个人民团体联合发起的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这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要负责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这个机构成立的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1955年10月20日,周总理在全国文艺工作大会讲话中说,出访的文化团体是“文化使节”,文化工作者是“国际活动中的先锋”。这一时期,中国除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流外,还重视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交流的形式除频繁的艺术表演团体互访之外,还在教育、体育、文学、科技、宗教、广播、新闻、电影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交流,秉承了“丝路精神”的内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特定时期的文化交流的合作原则,文化交流呈现出全方位、立体交往的新特征。2009年11月3日,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蔡武同志在总结这一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时指出:“这一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这是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的。”

  改革开放推动文化交流繁荣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以更加急迫、更加渴望的胸怀拥抱世界,中外文化交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使中国敞开了大门,对外文化交流事业蓬勃发展。据周丽娟《对外文化交流与新中国外交》一书的数据,1966年前,中国派出和接待的各种文化团体平均每年约一二百起、五六百人次,改革开放初期的10年间,仅文化部办理的文化交流项目就达7500起、60000余人次。甘肃省歌舞团以“丝绸之路”为题材创作了大型历史舞剧《丝路花雨》,从1979年12月到1985年9月,连续6次出访,先后到过日本、朝鲜、法国、意大利、泰国、苏联等地,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意大利《米兰日报》曾报道:“台上的高潮刚结束,台下便掀起了高潮,所有的人都站起来,疯狂地鼓掌。”

  “一带一路”倡议是文化交流的新宣言

  伴随中国近来年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奥运会等大型国际文化活动在中国的纷纷落地,中国力量开始在世界的舞台秀出自己的精彩。正是在这个时候,2013年,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自此,中外文化交流展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快速化、多元化、品牌化是其发展的鲜明趋势。

  据文化部年度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文化部审批国外文化交流项目1072 起,20062人次参加;到2013年,全国文化系统批准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就增长到2159起,66338人参加。“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来,全国文化系统批准对外文化交流项目5493起,147900人参加。全国文化系统在开展“一带一路”主题文化活动以及创立“一带一路”文化品牌方面,着力颇多。如2014 年,文化部主动把对外文化工作放到国家外交整体战略中谋划定位。“欢乐春节”活动在112个国家和地区、321个城市,举办了570多项大型活动。组织开展庆祝中法建交五十周年音乐会、第十四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积极践行“亲诚惠容”和“真实亲诚”理念,成功举办第五届中俄文化大集、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第二届中俄文化论坛、中印友好交流年等活动。围绕中央战略部署,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文化品牌的创立工作,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文化发展战略联盟,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2015年,文化部明确提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并进行了针对性部署,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等活动。举办中加、中英文化交流年、中美文化论坛、南非中国文化年、赫尔辛基艺术节中国主宾国等重点文化外交活动。推动地方政府与企业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2015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达到25个。据统计,25个海外文化中心全年共举办培训班221次,培训16035人次;举办讲座197次,参加16147人次;组织各类文化活动924次,参加280多万人次。

  为配合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教育部2016年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设计了四个推进计划,作为支撑性举措,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一是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将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未来5年,每年资助 1 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为沿线各国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将以国家公派留学为引领,未来3年,每年面向沿线国家公派留学生2500人。二是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将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三是实施“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将加强“丝绸之路”教师交流,推动沿线各国校长交流访问、教师及管理人员交流研修,推进优质教育模式在沿线各国互学互鉴。四是实施“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将鼓励沿线各国高等学校在语言、交通运输、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等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学生,推动联盟内或校际间教育资源共享。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来,在世界各个地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热”。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在未来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刚刚结束的杭州G20峰会,不但是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更是一次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会。习近平主席表示: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我们有理由期待,“一带一路”倡议必将开花、结果,为人类的文明交流互鉴做出卓越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

文化交流 开启新篇章,展现新气象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