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9月03日 星期六

黑科技如何走出“画饼”困局?

本报记者 卢泽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9月03日   第 12 版)

  近年来,“黑科技”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当中。半年前韩国围棋名宿李世石与谷歌阿尔法围棋之间的“人机大战”更是让人见识到“黑科技”的强大战力。事实上,除了一战成名的阿尔法围棋,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VR、AR、MR、自动驾驶、生物医疗……越来越多“黑科技”正在走向现实,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然而,在“黑科技”不断涌现的同时,这些新兴技术也面临着如何落地的困境,对于“黑科技”的发明者和运营者来说,“梦想照进现实”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黑科技”孕育大市场

  “黑科技”一词,最早出自日本动漫《全金属狂潮》。原指那些凌驾于人类现有科技之上而凭空想象出的科学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技术刚刚出现时,往往就被称为“黑科技”——它们像科幻影片一样迷人却不真实。

  如今,从每年的美国消费电子展到慕尼黑电子展,从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到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各类被称为“黑科技”的高新技术争相闯入公众视野,试图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以虚拟现实为例。如今,这种新鲜的技术已经成为行业的热点,据调查机构统计,在中国,虚拟现实手机盒子每天零售销量已经达到1000台,分销到渠道的数量更是达到每天10000台。虚拟现实技术已经与电商、影视、游戏产业进行深度结合,今年两会期间,很多媒体甚至已经使用虚拟现实来打造沉浸式新闻报道。

  而相对于虚拟现实这种已经初步进入应用期的技术,激光键盘、智能头盔、马丁飞行包等还远未进入成熟期的“黑科技”,也均受到了网友的欢迎。

  “画饼”困局限制发展

  与公众对“黑科技”的浓厚兴趣相比,“黑科技”在产业应用方面却普遍面临着困境。许多“黑科技”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虽然被寄予厚望,但最终却停留在“画饼”阶段,以失败结束。究其原因,有些是因为创意无法产生实际效用,有的则是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无法“落地”。

  “谷歌眼镜”就是一个“黑科技”产品被束之高阁的典型案例。当这款带有科幻色彩的科技产品于2013年首次出售时,曾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它具备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比如指向、网络搜索以及即时拍照和录制视频等,甚至有新闻记者使用谷歌眼镜作为采访设备。然而,谷歌眼镜最终还是因为无法在用户体验上取得突破以及其所涉及的安全隐私问题,在市场上止步不前,几近消失。

  几年前,平衡电动车被视为“黑科技”的代表。然而,电动平衡车自从上市以来就发生过多起伤人案例,成为了危险的“风火轮”,同时,作为交通工具的一种,电动平衡车至今还未明确形成国家统一的质量标准,这使其在行驶时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也正因如此,近日,北京、上海警方相继对电动平衡车等进行集中整治,电动平衡车在多城市面临着被禁行。

  从“生活化”向“产业化”

  虽然“黑科技”在产品实际落地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黑科技市场”正在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500亿美元的规模。而在未来10-15年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工业领域的智能化”和“生活服务业领域的个性定制化”都将是机器人的重要用武之地。

  “黑科技”产品虽然受到了市场追捧,但也有人提出,技术创新也不能忘了应用第一。对创新者来说,要提防那些可能带来无限机遇的“黑科技”所蕴含的风险——那些令人印象深刻但并不接地气的“黑科技”很可能永远无法带来实际收入,并伴随着巨大的研发和运营投入。比如,在谷歌去年660亿美元的营收中,新兴技术研发的营收仅为4.48亿美元,这意味着谷歌仍要靠其传统产品广告的收入为其他所有业务买单。

  因此,对于“黑科技”运营者而言,说服消费者尝试新技术容易,但让某种新兴技术真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却非常困难。而对于任何一项技术而言,无论再怎么“炫酷”,只有落地并被应用,才能具备真正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黑科技”真正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现产业化才是根本趋势。

互联网广告乱象有法儿治吗?
人工智能将成为百度增长新引擎(IT领秀)
黑科技如何走出“画饼”困局?
图片报道
责编:宋 鹏 邮箱:songpeng@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