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9月03日 星期六

水上开花(散文)

刘江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9月03日   第 11 版)

  水上植物里最著名的非荷花莫属。荷花,又名莲花、芙蓉、菡萏、芙蕖等,因它与水气相濡,故湿润,清洁,无尘,鲜艳,有美人之喻,有君子之譬。好像还没有一种花如此拥有诸多名号。名号的不同,说明人们认知荷花的角度不同,其包涵的内在意蕴也有了复调的繁复。

  观赏荷花相对杏花、桃花、梨花等较为不易,因为它生长在水里,需要一池湖水、半亩方塘。杏桃李可以长在庭院里,就地可以欣赏,除非你是一阔绰大家子,像《红楼梦》中贾家或巴金小说《家》中高家那样的人家,深宅大院里就可以弄个湖种上荷花。如今我们一普通老百姓只有到一处有湖的公园才能观赏得到。

  我第一次见到荷花,是上世纪70年代二哥在邢台上师范的时候。11岁的我和母亲从县里去邢台看望二哥,那是我第一次进城市,第一次见到火车。在人民公园玩的时候,正是炎夏,看到不大的一个水池子,里边葱茏蓬勃地舒展着碧绿的荷叶、艳红的荷花。那时没过多注意,一个男孩子对花总是不会那么上心的,所以印象也就很模糊。

  对荷花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现实的花,倒是书上的描述,一是孙犁的《荷花淀》,一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花淀》最传神的描写,是雁翎队埋伏在密密实实的荷叶丛中,每人头顶一个荷叶,荷叶下面只露出一张脸,好像荷叶长出了人身子,这里,人与荷浑然一体、合二为一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尽管我并不认为是一篇多棒的散文,但那么短小的篇幅里工笔画一样地写出荷花的色、香、味,其细腻,其精譬,令人惊叹。

  直到多年之后,我走进白洋淀,才真正近距离地欣赏荷花。那是夏日的某一天,知了在树上使劲大合唱,太阳热辣辣地烘烤着,水面像被打碎的玻璃闪着支离破碎的光,视野中是一望无际,是逶迤蜿蜒,是密密层层,端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肥厚密实宽大,孙犁用战争年代的描述就像是“铜墙铁壁”,高高挺立荷叶之上的荷花像“哨兵”,藏在荷叶丛中打敌人的伏击,敌人是绝对发现不了的。也正如王昌龄所述“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坐上小船,在荷花荷叶丛中穿过,轻轻用手撩一把水洒在荷叶上,荷叶轻轻一抖,水淌下来,但还残留着水珠,那样晶莹剔透,像颗颗珍珠在荷叶上滚动。荷花在热切切的太阳撩逗下,激情地绽放,与日光缠绵亲吻,愈发娇艳迷人。馥郁清香,心神为之陶然。放眼望去,绿的叶,红的白的粉的花,一层层,一片片,周边有绿云一样的芦苇护卫,空中不时掠过水鸟在啾啾鸣唱。

  荷花名为何来?李时珍《本草纲目》释云:“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曹植有文为《芙蓉赋》称其“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喻其为水中灵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荷花也是别有赞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花期较长,“自夏伹秋”。即使秋凉花谢,还能“留得残荷听雨声”,给人间平添多少韵致!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一篇《爱莲说》,一下子把荷花的一般意义上的世俗之美提升到精神畛域。“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被赋予君子的品格,高洁自守,独立不俗,从此腾博众口,深入人心。

  周敦颐把荷花称作莲,在佛教里莲花更是成为统称。我去过许多寺庙,都会看到莲花的香踪。塔的基座,庙宇的墙围,井栏,跪垫,就有莲花的造型和图案。更有大殿的释迦牟尼佛像和观音菩萨像端坐在莲花宝座上。有佛处,处处可见莲花。莲花是佛教的标志之一,象征之一。

  佛教为何如此钟爱莲花?从地理上说,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天气较热,有广植荷花的习惯,水中碧绿硕大的莲叶,清香的莲花,漫步其中,让人暑气顿消,有一种清凉的感觉。从佛教教义来说,是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认为人在现世受苦受难,在尘世中苦挣苦捱,要通过修行到达极乐世界,实现灵魂的飞升。这个过程与莲花非常相似,莲花长在污泥中,经过阳光风雨的洗涤,却开出洁净美丽的花朵。所以,莲花是有禅意的花,是与佛通神意会的花,是有觉悟的花。

  你看,荷花多么不简单,既有世俗之美,又有精神之美,还有灵魂之美。不同的人群都可以找到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对应,各得其所。在十丈红尘的世间,只要保持灵魂的纯净、精神的高雅,即使你身心处于淤泥之中,也会开出一朵莲花来。

水上开花(散文)
网络文学现实情怀逐步增强(文学新观察)
杭州欢迎您:G20峰会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词赏鉴·大好河山)
初识荷叶坪(散文)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