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31日电 (潘旭涛、胡荣)国务院新闻办今天就《“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等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解读了最新政策。
残疾人幸福指数提高
发布会上,张海迪介绍了残疾人享有的多重“福利包”。“今年,国家建立的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将惠及2000万残疾人;全国有800万志愿者专门帮助各类残疾人;在北京已经建起了380多所温馨家园,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等服务。”张海迪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保障残疾人教育方面,国家采取了多种举措。张海迪介绍说,一些残疾儿童实现了随班就读。从2015年开始,残疾考生可以通过使用盲文、大字版以及其它辅具参加考试。2015年就有8500名残疾人被高等院校录取。
在就业创业方面,张海迪介绍了最新进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创业的梦想,城镇新增156万残疾人就业,城乡残疾人家庭收入增加,生活幸福指数提高。”
10项指标直指小康难点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说,“《纲要》制定过程中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明确聚焦困难残疾人,解决他们在实现小康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据介绍,与此前4次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相比,此次《纲要》主题更加鲜明,直接把残疾人奔小康的5年目标具体到10项指标和一系列制度保障措施。
程凯就这10项指标进行了进一步说明:“与过去24项指标相比,10项指标在数量上大大压缩了。但是,10项指标有7项是约束性的,而且直接针对残疾人奔小康的难点问题,比如家庭收入、残疾人获得的特殊补贴,包括社会保障、危房改造、康复服务、义务教育等。”
建立国家级康复大学
残疾人享受福利,但也面临着困境,尤其是在康复服务方面。张海迪说,康复服务是残疾人公共服务的重中之重,是残疾人进入小康最迫切的需求。但是,2015年全国2600多万持证残疾人中,只有不到30%的人得到过康复服务,而且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现在只有70多所本、专科院校开设了康复专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康复学科体系。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不到8000人,70%是专科学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张海迪透露,“十三五”时期,将推动建立中国康复大学,加快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残疾人早日得到康复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时候,建立国家级康复大学已经写进了总体规划,也写到了残疾人小康专题规划里。”张海迪说。她希望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尽快启动康复大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