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余热不减。奥运健儿访港再引热潮,各行各业学习女排精神的劲头依然如火如荼。
除了历久弥新的奥运记忆,在屏幕前为中国军团助威之后,越来越多的国人也动了起来,运动健身,挥洒汗水。朋友圈里,备战“北马”的跑者已经奔向了街头,“三大球”的爱好者也纷纷约起了球,准备大战一场。
在奥运的带动下,全民健身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激活全民健身热情
8月28日,北京市光彩体育馆。第二届北京市业余排球联赛快乐组的最后一轮比赛在此举行。对于众多排球爱好者而言,能走上联赛级别的球场打球,确实是件兴奋的事。
合影留念、互相交流,赛场上弥漫着依依惜别的气氛。“持续一个多月的比赛,长了球、也长了友谊。女排夺冠之后,相信有更多的人爱上排球。”一名参赛队员表示。而在比赛期间,主办方特地调整了赛程,为排球爱好者留出了观看女排比赛的时间。
一个城市的排球热情也是一个国家体育普及的缩影。在接受采访时,郎平也表示:“中国排球还要更加大力度地去普及,不一定说打排球就是为了去国家队,其实也是一种全民的普及。让孩子们有一种团队精神,带来更多的体能上的一些锻炼和身心上健康的正能量。”
在里约奥运会赛场上,中国体育健儿将发自内心的爱国主义、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正是在这一精神力量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家门,走向公园、运动场,释放内心的“洪荒之力”,感受运动的快乐。
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相得益彰。正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每年的8月8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当天,全国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后,更是激发了国人冰雪运动的热情,冰雪人才的培养已经箭在弦上。
加速健身战略布局
从国家战略到全民共识,奥运会再为全民健身添了一把火。
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5年里,中国的全民健身事业经历了飞跃式发展,参与健身人群的年龄段、健身项目分布都出现了极大变化。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全民健身事业从体育工作的一个环节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
在国际战略和奥运精神的激烈下,全民健身在全国各地开始布局。据宁波市体育局局长陈瑜介绍,宁波籍运动员石智勇的奥运金牌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宁波市一直在摸索如何利用竞技体育的正能量推动全民健身。
“我们两年前筹划的奥体中心以及即将开工的小球训练中心和游泳训练中心,既是竞技体育的训练场所,也是向市民开放的全民健身场所。我们现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1平方米的水平,但还要再进一步拓展。”陈瑜说。
据统计,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中有33.9%(含在校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2007年增加了5.7个百分点,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93.8%的人都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
破解全面健身难题
如今,全民健身曾面临的“青少年正在沉睡、中年人刚刚觉醒、老年人奋起直追”的现状正在改变,全民健身主体在逐渐平行化,参与健身的人群、年龄也更丰富了。
在众多的全民健身项目中,跑步无疑是最火爆的项目之一。由于场地限制小、健身效果好,马拉松不再是运动员的专利,而成为全民参与的大众运动。据统计,2015年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就达到134场,比2014年增加了83场。城市竞相办赛、跑友积极参与的蓬勃景象,显示出国民的运动热情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
足球改革的春风,极大地带动了草根足球和校园足球的发展。教育部出台《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校园足球要支持建设2万所左右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5年达到5万所。
尽管奥运会的举行进一步释放了全民健身的热情,但目前全民健身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大学生缺少运动时间导致体质水平下降,全民健身的设施和场馆偏少等。随着管理体制改革和利好政策的出台,全民健身的各类难题将逐渐得到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