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起,战鼓擂。
仅2015年,云南省昭通全市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亿元,启动实施了7个整乡推进项目和63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全市21.72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2016年,昭通全市将实现21个贫困乡镇、260个贫困村“摘帽”,确保28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十三五”期间,昭通全市将力争每年减贫28万人以上,顺利实现现有111.95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不摘贫困帽,交出乌纱帽!” 11县区委书记向全市596万各族干部群众作出承诺。
正视现实 寻找差距
2015年,昭通全市有133.67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3%,贫困人口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云南省第一;贫困发生率为25.71%,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6.99个和10.22个百分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慢、经济实力弱,是云南省和国家确定的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昭通干部群众清醒地认识到,昭通呈现出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山川秀美与生态敏感脆弱“五个并存”的特点。存在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综合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极为突出;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优势;城镇化水平低,配套设施滞后,产城融合不强;教育发展滞后,人均受教育年限低;生态敏感脆弱,自然灾害易发频发等“六大短板”。现有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深山区、边远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高坡陡、气候恶劣、生态脆弱,有近30万人还生活在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地区。从纵向看,昭通人均GDP处于全省后列,远低于全省人均水平;从横向比较,昭通与相邻的昆明、曲靖、宜宾、毕节等周边地区的发展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
“历史机遇不容错过,再重的担子也要挑起来,再难的路也要走过去。”
2016年《昭通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昭通有着区位条件独特、资源禀赋良好、人文历史厚重、人力资源丰富“四大优势”;有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昭通发展高度关注、大力支持;有着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快实施;随着综合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昭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必将转化为经济优势等“三大机遇”。
“只有抢抓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省的战略,才能实现跨越发展富民强市目标。”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昭通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教育兴昭、生态文明“六大战略”,推动形成“一圈一区一带一廊一门户”发展空间布局,把昭通建设成为滇川黔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中国面向南亚和东南亚开放的重要经济走廊、中国西部新型载能产业和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基地、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中国西南新兴旅游目的地,吹响了全市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
签“军令状” 拔“穷根子”
“点对点、面对面为各县区脱贫攻坚工作把脉支招,指出共性问题8类、个性问题11个、工作建议11条,并当场提出了整改时限、整改要求、整改措施;”
“通过听情况介绍、看特色亮点、问经验做法、查问题不足、评工作实效的“听看问查评”方式,总结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中可学可推的经验11条,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效果;”
“昭通现有的596万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95万人,居云南省第一、全国地级市前列。昭通不脱贫,全省难以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自去年9月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11个县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对脱贫攻坚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贫困对象识别不够精准、一二三产融合不够紧密、部分集中安置点规划不够科学、基础设施不够配套、工作队员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
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结合昭通市制定的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素质强不强、五看村容村貌怎么样“五看法”脱贫标准,昭通全市各级各部门包保单位和干部签下“军令状,挂出“作战图”,围绕‘脱贫、摘帽、出列、增收’四大目标纷纷动真情,出实招,拔掉穷根子,全力确保到2020年全市近120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