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8月19日 星期五

小城也有大山水

——贾汪区生态文明建设剪影

李自超 郭娜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8月19日   第 07 版)

  紫海兰山

  紫海兰山

  凤鸣海

  潘安湖

  贾汪位于徐州市东北38公里、苏鲁两省交界处,总面积612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下辖5个镇、5个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风景区管理处。1993年底从原铜山县划出9个乡镇组建而成。

  贾汪,这座曾饱受生态环境恶化之痛的资源枯竭城市,痛定思痛,思想的震撼,催生发展思路的创新。在党的十八大和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持续发力,逐步实现了资源枯竭城市的嬗变和转型,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山水泉城”生动呈现,苏北大地、运河之畔的“百年煤城”破茧化蝶、涅槃重生。

  

  绿色变革 彰显理念创新

  贾汪,旧称“贾家汪”,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一贾姓者迁入临汪而居得名。“门对青山龙潭水,户临绿水凤凰池”的佳句,赋予了贾汪山水之美的遐想,也成为贾汪人心中最早最美的印象。

  贾汪因煤而立,也因煤而痛。自1882年建矿采煤至今已有130多年之久,上世纪70年代初,煤炭开采进入高峰期,累计出产优质原煤3.6亿吨,为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煤炭经济衰落,贾汪发展举步维艰,也背上了经济陷入低谷、大批人员失业、生态环境恶化等沉重包袱。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对资源过分依赖和过度开采,造成“天灰、地陷、水枯”等生态环境问题。由于长期大量的煤炭开采及运输,煤尘污染严重,天空灰蒙蒙,路上黑乎乎,到处脏兮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群众苦不堪言。地表大量沉陷,采煤塌陷地面积达13.23万亩之多,占全市采煤塌陷地的1/3,许多良田变成荒地和常年积水的坑塘。地下水系遭到破坏,水资源枯竭,居民饮水困难。

  人居环境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依赖煤炭企业,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账较多,配套设施不全,城区面貌与徐州主城区差距极大,棚户区面广量大。贾汪区委、区政府认为,抓生态就是履行政治责任,就是改善发展环境,就是推动科学发展。

  在历经“十五”阵痛调整、“十一五”逐步提升之后,贾汪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终以敏锐的机遇意识和不服输的钉子精神,获批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赢得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性机遇。贾汪区委、区政府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进一步明确“融入主城区、建设副中心”的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建设“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总目标,坚持“工业立区强区”“旅游兴区惠民”双轮驱动,统筹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个转型”,加快建设“山水生态城、休闲度假区、徐州后花园、城市副中心”,初步实现了“由小贾汪到大贾汪、由陈旧矿区到现代城区、由灰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三大转变,“山水贾汪、美丽泉城”深入人心,生态优势已经成为贾汪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崛起 彰显核心优势

  实施绿色增长,加快转型升级。当两百余对大小煤窑顷刻化为乌有,因煤而兴的贾汪,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义无反顾告别了百年煤矿开采,产业发展成功实现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向“绿色”的转变。如今的贾汪,已形成冶金煤化工、新型建材、环保电力、机械制造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彻底摆脱了 “地下靠煤炭、地上靠水泥”发展困境。

  在产业转型初期,贾汪也曾引入诸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吃过了污染的亏,体验了环境的痛。贾汪人愈发明白了恪守生态门槛的重要性。在区委九届五次全会上,贾汪区委明确提出“四个决不”:决不把降低环保和安全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决不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接受污染转移,决不让传统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切实把生态门槛守牢、生态红线守住。这是贾汪区委、区政府致力保护生态、坚持绿色发展决心的集中体现。

  面对产业发展进程留下的生态伤痕,贾汪区对产业发展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明确提出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加快建设徐贾工业走廊为抓手,着力突出徐州工业园区、双楼物流园区、潘安湖生态经济区、青山泉工业集中区、江庄循环经济区“3+2”重点板块,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为了保护好山水资源,贾汪以“存量”盘活换取“增量”发展,积极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贾汪区进一步突出新兴产业战略地位,重点引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类项目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信息产业。昔日高耸的烟囱被拆除,重污染的企业被取缔,贾汪告别了昔日的粉尘弥漫,摆脱了煤炭围城的羁绊,贾汪产业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新城品质引领,颠覆煤城形象。面对贾汪非城非乡、似城似乡的尴尬局面,贾汪区委、区政府按照“山水生态城、休闲度假区、徐州后花园、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坚持把城市建成景区,把建筑建成景点,使山、水、城融为一体,游、居、业相得益彰,一幅“山水贾汪、美丽泉城”的水墨画渐次展开。

  建设新城,不忘老城,老城和新城共同发展是贾汪市民的迫切愿望。区委、区政府从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入手,大力实施了人民公园敞园改造、凤凰泉湿地公园整治、城北防护林生态廊道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工程,老城环境明显改善。

  在大力解决棚户区遗留问题的同时,区委、区政府顺应群众呼声,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工作。经过全面综合整治,老旧小区美起来了、畅起来了、靓起来了。

  休闲慢城 彰显山水特色

  围绕贾汪丰富的山水资源,贾汪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明确提出了“旅游兴区惠民”的发展战略,高起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高质量推进旅游配套建设,高品质打造“淮海经济区休闲慢城”,生态旅游成为贾汪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2009年底,经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徐州面积最大、沉降最严重的潘安湖综合整治项目拉开帷幕。徐州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南有云龙湖,北有潘安湖”的建设蓝图,将潘安湖湿地公园建设列为徐州市“三重一大”项目全力推进,历经六载春秋,蝶变成为赏心悦目的潘安湖湿地公园。徜徉在潘安湖生态湿地,精心培植的上百种类水生植物、数十万棵乔木、百万平方米灌木花草,形成了“人在林中行、船在水上游、鸟在岛上飞”的自然生态格局。即将启动的2280米深地热温泉项目更将有力助推潘安湖景区养生休闲产业发展。

  2014年,徐州市政府提出“规划建设贾汪旅游集聚区”,吹响了贾汪旅游大发展的号角。贾汪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标准,在东至督公湖,南至大运河,西至潘安湖,北至卧龙泉的方圆300平方公里的地方,规划建设旅游集聚区。目前,贾汪已经集聚了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三个4A级景区,以及卧龙泉、凤鸣海两个3A级景区,旅游旺季井喷、淡季不淡,人气愈聚愈旺。2014年依托督公湖扩容和山区开发,实施督公湖风景区“四滑一漂”项目,拥有全国一流的滑翔伞比赛培训基地、苏北最大的滑雪场、漂流以及充满浪漫情怀的紫海蓝山薰衣草文化创意产业园;高标准实施凤鸣漙保护性开发,大规模奇石群破土而出,成为贾汪旅游又一张“黄金名片”。

  在持续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景区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成功举办首届沙滩音乐节、彩跑节、世界滑翔伞锦标赛选拔赛、首届风筝文化节和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等系列活动。开设精品旅游线路6条,2014年来贾游客高达361.14万人次,2012年,贾汪区喜获“中国休闲小城”称号。贾汪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可喜局面。

  依托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果品采摘园区、农耕文化体验园区、山区休闲度假园区、特色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在贾汪迅速发展,全区拥有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9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5家,崮岘山村人家、磨塘人家等14家农家乐投入运营并评星授牌,“贾汪山水田园民俗风情一日游”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如今的贾汪,以潘安湖湿地公园为龙头,大洞山、督公湖、凤鸣海、卧龙泉构成了淮海经济区旅游目的地精品线路。昔日的煤城,今日的休闲慢城,俨然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徜徉其间,告别喧嚣,乐享慢生活。

  生态为本 放大生态优势

  贾汪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将生态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打造,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大气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植树绿化工作,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使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大力实施洁净工程,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在城区建立公共自行车应用体系,设立44个公共自行车站点。统一规划供热管网建设,取缔城区燃煤锅炉65座。扎实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贾汪区连续3年实现 “零”焚烧。强力推进污水治理,累计投资3亿元,全面建成日处理万吨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座,建成日处理500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座,城区河流已全面达标。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大力实施“二次进军荒山”工程、高铁沿线贾汪段绿化、生态屏障防护林、环村绿化、苗圃基地等绿化工程建设。同时,以创建带动生态大改善。

  绿色探索 彰显时代价值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中,贾汪区大胆运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把党委、政府职能定位为领导、规划、主导和调控者,在先行规划编制、完善配套的基础上,大量引入市场元素和社会力量,有效破解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瓶颈难题,形成了银、政、企等多方参与、互惠互利的新格局。通过强化市场运作,既实现了资金、设施、人才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促成了党委、政府和社会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充分激发了全区上下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力,基本形成了城乡居民共创共享生态建设发展成果的新局面。

  回顾贾汪生态文明建设走过的路,使人倍受鼓舞和启发。从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知历程,更新了贾汪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贾汪区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所取得的成绩,生动地体现了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的全过程;从自然的绿色,到经济的绿色,到社会的绿色,再到人心的绿色,是贾汪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是贾汪区积累的宝贵发展经验。

  今日林正绿,未来更可期。展望未来,一个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行不悖、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梦想,必将在贾汪大地上绽放出绚丽的绿色!

小城也有大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