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8月15日 星期一

友谊在重逢中传递

柴逸扉 王湘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8月15日   第 01 版)

  王成汉和玛丽(左)

  “太感谢你们了!能在日本二战投降71周年和潍县集中营解放71周年前夕收到你们的报纸,很有意义。”美国老太太玛丽·泰勒·普蕾维特(Mary Taylor Previte)对笔者表达了她的感激之情。

  8月8日,本报刊发《时隔71年,跨越太平洋的拥抱》,讲述玛丽专程前往贵阳感谢中国救命恩人王成汉,当年将她从日本侵略者设立的潍县集中营救出的文章。

  在收到报纸后,两位老人都非常高兴和激动,并通过多种方式,与笔者一起回顾历史,畅叙他们的友谊。

  历史没有忘记

  “住在我附近的(美国新泽西州)中国朋友也在订阅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中读到了我和王成汉重逢的文章。而且还是头版头条!”

  在回复笔者的邮件中,玛丽女士的兴奋之情跃然纸上。“希望你们能把文章翻译成英文,方便我们把它发布在一个名叫‘Weihsien’(潍县)的网站上。这个网站是当时被关押在潍县集中营的幸存者建立的,我们想让全世界都了解潍县集中营的那段历史。”

  玛丽说,除了自发组织纪念活动、写回忆录、建立营友会,“玛丽”们同样很感激中国,特别是集中营所在地山东省潍坊市所作的努力。

  “在2005年和2015年,潍坊市分别组织纪念潍县集中营解放60周年和70周年的活动,当年被关押在此的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一起庆祝抗战胜利、重获自由的日子。他们甚至带着子孙后代一起来到潍坊,了解这段历史,体会与中国人民的友谊。”

  让玛丽同样感动的,还有潍县集中营博物馆的成立。“在那里,所有的文物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我们当时关押的场景都在对应的房间里用模型做了复原。反映历史的老照片也被精心地悬挂于墙上。这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她这样说。

  “营救”记忆犹新

  玛丽用近20年的时间去寻找营救他们的7人“鸭子行动组”,原因就在于悬在她心中的困惑:这些人与我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救我?

  说是冒着生命危险营救,91岁的王成汉老人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夸张的形容。老人对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说话时眼神中甚至会透着一种恐惧的感觉,因为当时没有人知道跳下去后会遭遇什么。

  “我们并不知晓驻守集中营的日军是否已接到投降命令,万一要是发生战斗呢?我们只有7个人呀,也没有重型武器。但是为了找到集中营的位置,飞机一直从2000英尺(约610米)的高度降到450英尺(约137米),这个距离到地面已经很近很近,根本没有什么隐蔽性。”

  事实上,被关押的侨民也同样在担心“王成汉们”的安危。据被关押的英国侨民玛格丽特回忆,“鸭子行动队”成员进入集中营时,有一些侨民手里拿着刀,以防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时好制服日本人。幸好,一切顺利。

  “那时候大家都很激动,我们的降落伞、军装上的扣子,甚至衣服本身,全都被撕成碎片,被他们拿去留作纪念。”王成汉老人说起当时的场景,同样令很多侨民印象深刻。比利时人庞特家里就收藏了当时的降落伞,“对我们来说,它是自由的象征,也是我们家族的财富。”

  真情至今难忘

  对于71年前的场景,玛丽和她同伴们的激动并非没有理由,因为集中营的惨痛遭遇可谓是刻骨铭心。对于童年时代的玛丽来说,日军的非人道对待给她心理蒙上了极大的阴影。

  集中营中因为缺食物让他们这些孩子吃“蛋壳”补钙的场景,至今犹记。“他们会把蛋壳洗干净,烤到很脆的程度,再碾成粉。我们在宿舍的出口处,站成一列,伸出舌头;他们就舀一勺鸡蛋壳粉,放在我们舌头上,让我们吞下去——有时候会噎住、忍不住咳嗽,那感觉真像沙子!”

  不过,令集中营侨民感动的是,附近的中国居民总会热心提供帮助。

  但有时,这样的帮助却让中国人遭遇“杀身之祸”。在玛丽的记忆中,还有一个难以抹掉的画面,就是一个被挂在电网上的中国小男孩儿。他的尸体这样被日本人示众了好几天。“那天晚上,他踩着大人的肩膀,两手各提一包食物向集中营移动。突然,一阵狼狗的狂吠声,日本人发现了他。他猛地一惊,身体失去重心,一声惨叫摔倒在电网上,瞬间被电击身亡。”但即便如此,中国居民并没有停止对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这些曾经被关押在集中营的人,今天愿在这里以亲身的经历体会告诉大家:战争、仇恨、暴力绝非引向和平之途。在一度充满绝望的地方,我看见英雄们播下希望。”2005年8月17日,玛丽在潍县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活动中这样说道。

友谊在重逢中传递
神舟十一号十月中旬发射
“义乌—俄罗斯”中欧班列首发
中国代表团金牌达13枚
中国最南部核电站建成
“中华之夜”点亮纽约
G20杭州峰会何以如此重要(望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