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8月13日 星期六

由兴趣产生的能量(点点滴滴)

刘 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8月13日   第 05 版)

  看了德国巴伐利亚中文中心学校毕业班同学自己编辑的书册,真是喜出望外。也许在专业人士眼中,这本小册子并不起眼,无足轻重,但我相信,在这些学生心中、在他们的老师、家长眼中,这本小册子沉甸甸的。10年——不算短的一段时光里,从咿呀学语,到学有所长,周末的中文学校贯穿于孩子们的整个童年阶段。当然,除了中文,他们游泳、弹琴、画画也没落下。在经历了痛苦的过程后,他们逐渐体味到中文的优美,品尝到掌握中文的乐趣。

  巴伐利亚中文中心学校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市。学校成立于1995年,秉承“弘扬中华文化,服务海外华人”的宗旨,从最初的两个小班、24名学生发展到540名学生、30多名教师,成为德国南部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校,也是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荣获国务院侨办授予的“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学生绝大多数拥有华人家庭背景,40%来自中德混血家庭。中文程度不同和年龄差异增加了教学难度。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除此之外,为使孩子们在学习中的同时,能更多地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学校还精心安排,增加了中国历史、习俗、地理等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既有统一规范的教学计划,又凸现教师的个人特色。

  在学习中文的同时,学生和家长还有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领略中华文明,感受故土乡情。

  之所以能够坚持10年,有家长的持之以恒,有老师的循循善诱,也有孩子们自己的勤奋付出。同时,我觉得还有一个因素至关重要,那就是这个班集体的共同进步。在非汉语的大环境中,中文学校里这个人员相对稳定的班集体,成为孩子们学习中文、使用中文的小乐园。比着学,互相见证着彼此的进步,比一个人学或不断在一个新环境里学效果要好。

  不得不提教导有方的吴垠老师,为学生们出了编写毕业书册的好主意,得到学生们积极响应。从而诞生了这本独一无二、对学生、家长、老师都有着特殊意义的书册。

  我想,其他中文学校的老师完全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在自己执教的班级里,每一学年组织学生编写一本小册子,文章篇幅可长可短,题材不限,文体不限。能写的就写,擅画的则画,懂设计的就负责设计,关键是全班一个都不能少。一年一本,既记录了孩子们的中文进步足迹,也展示了他们多方面的才能。同时在编辑、设计的过程中,增加了使用中文的机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新编写的小册子拿在手里,再回望自己之前的作品,那种成就感也会油然而生。

客套话,你还愿意说吗?
一本在毕业季写给自己的书—《风吹过离别》
由兴趣产生的能量(点点滴滴)
我的学生 我的班
《海外版》伴我学中文
喜欢相声和三毛的孪生姐妹
责编:刘 菲 邮箱:haiwaibanl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