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8月13日 星期六

七月流火: 一半是甜蜜 一半是仁慈(民俗)

郁 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8月13日   第 10 版)

  立秋贴秋膘

  七夕穿针乞巧

  如果农历七月是人类,他可能有点儿人格分裂:时而伏天加时“秋老虎”气焰嚣张,时而西风袅袅一阵秋雨一层凉;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浪漫的节日,又是阴气最重的鬼月。芙蓉生翠水也好,新秋风露早也罢,季节轮转,光阴似水,从来都不曾停歇。

  

  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

  人们对成语“七月流火”常有误解。这句出自《诗经》的古话,原指到了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然而,由于字面意思太形象——头顶烈日,空气中仿佛流动着火焰一般,常被误用以形容暑热。

  诚然,对于人们的感官而言,农历七月依然是全年很热的月份之一。但时间进入农历七月,就会迎来立秋和处暑,烧烤模式的火力逐渐式微。

  立秋多在农历七月,自古以来就是重要节日。古时立秋这一天,周天子要携百官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明承宋俗。清代则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后来,有些地方还演变出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这些习俗大多已随着历史车轮远去。如今,人们最熟知的立秋习俗恐怕就是“贴秋膘”了。苦夏日久,胃口大减,立秋后天气转凉,“民以食为天”的中华民俗当然要补偿一下自己了。要吃味厚的美食佳肴,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以后,如果天旱少雨,就会产生连续酷热天气,伏天后延,即所谓“秋老虎”。立秋后如果雨水多,一阵雨凉一阵,到了处暑后,暑气大为消退,就确实进入秋季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不仅汉族,壮族、满族、朝鲜族等也有过“七夕”的习俗。随着西方“情人节”流入中土,“七夕节”逐渐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事实上,虽然它的名气不及西方“情人节”,但内涵却丰富得多。

  七夕之夜,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老传统。牛郎和织女的凄美故事,大概是中国文化里最早的爱情启蒙,不止一代小小少年在夏夜星空下,听摇蒲扇的老人讲述那个“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遥远传说,爱情的美好与苦涩,便滴进懵懵懂懂的心田里。现在的孩子大多熟识白雪公主、灰姑娘、索菲亚公主,他们可还知道七夕节的主角?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当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在今日多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女孩们对月穿针,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有的地方风俗神秘而浪漫。待嫁少女会躲在南瓜藤下,夜深人静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日后便能得到至死不渝的爱情。

  人们希望牛郎织女不再苦等一年才相会一次。在浙江金华,七月初七这天,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若无公鸡报晓,牛郎织女便能永远不分开。

  七夕节还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像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

  六宫最重中元节,院院烧香读道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冥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农历七月十五即中元节。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

  中元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食物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这一天,不论佛教还是道教,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事,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在道家的讲究里,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便称“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希望他们旱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在法事中,他们不只超度亡魂,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济。

  在民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贻害人间。

  事实上,不止七月半,农历七月俗称鬼月。据说,阎罗王下令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开放鬼门关,阴魂在地藏王菩萨的监管之下,于阳间游荡享用祭品,七月的最后一天收关,出游的阴魂,必须如期归位。为迎合开放鬼门关之事宜,各地民俗创设了诸多祭事。例如,在闽南,七月初和七月末,家家户户备办五味饭菜和一盏纸灯笼,供游魂享吃普度祭品,分别叫做“起路灯”和“谢路灯”。

  各种法事及拜祭,回向不能安息的亡灵,体现了中国人价值观里的普度精神,诠释着一种深刻的悲天悯人。

  (本版配图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

七月流火: 一半是甜蜜 一半是仁慈(民俗)
七月十五放河灯
农历日历
七月孟秋 流火乞巧(物候)
鹊桥仙(诗意)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