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31届里约奥运会正拉开大幕,里约奥运会上各种中国元素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中国派出的境外最大代表团,有“奥运地铁”之称地铁4号线上行驶的中国造列车,在瓜纳巴拉湾运营的中国产渡轮等。作为一个外国汉语学习者,如果能利用奥运会的契机,边看比赛,边学中文,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不错选择。
专题学习可助力
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国家汉办就推出了《奥运汉语30句》的小册子,以便汉语学习者以专题式的方法学习汉语,更好地进行日常交流。“你好!”“他得了第几名?”“我要茶。”“这件衣服多少钱?”“我买了。”等常用语进入了“奥运汉语”小册子中。
在全球“汉语热”的大背景下,以专题形式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禄兴说,这种专题式的学习方法,可以使汉语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学会与某个话题相关的表达,同时,还可以快速拉近他们与中国民众、中国文化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习者也容易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兴趣指导是关键
知名作家张放在其文章《最牛中国元素竟是两个汉字》中写道,最引起老外兴趣的中国元素,竟然是这两个汉字:加油。“很多老外首先要弄明白的,是‘jiayou’的字面意思。当他们被介绍说,中国人齐声呐喊的‘加油’二字,其最表面的意思是‘加:add’和‘油:oil或fuel’时,老外们都蒙了!我的天哪!这怎么可能?再一问中国人,回答的结果是,‘中国人的加油其实与加油站里的加油无关’。老外们就更来劲了:中国人真是太奇怪了,整个中国一起呐喊‘加油’,却与‘给车加油’无关!”正是由于“加油”这个词的特殊性使得老外们对这个词的兴趣远高于其他词汇,从而使用这个词就更频繁,记忆也更牢固。
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的罗斯文来自新西兰,用他自己的话讲,自己是个“典型的橄榄球球迷和信息男”——不仅自己会打橄榄球,平时还会有意关注有关橄榄球的体育赛事。橄榄球项目在1925年被取消后重新回到奥运会,而新西兰是世界上打橄榄球最棒的国家,所以我非常期待新西兰队在这届奥运会上的表现。除了橄榄球,他还喜欢跑步。他用一口标准的汉语普通话说,自己非常期待这次里约奥运会中的1500米中长跑项目,因为其中将有3个新西兰的运动员参赛,他们都非常优秀,其中一位还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对橄榄球和田径的兴趣和了解,使得罗斯文更加关注这次奥运。他表示,在接触相关奥运报道时,不知不觉间,也加深了自己对相关中文词汇的理解。又玩又学,挺快乐。
专题学习讲方法
虽然专题式学习汉语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力汉语的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留学生吴爱莲来自希腊,她平时喜欢用手机关注新闻,最近集中关注了里约奥运会,尤其是“反兴奋剂”的情况。但是在关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她在看有关体育的新闻报道标题时,不能完全明白其含义,在读文章时不太理解一些多音字在不同语气中的意思变化。另外,“运动比赛的解说一般语速比较快,有时候分不清一句话在哪里结束,只能理解大概的意思。”针对这种情况,吴爱莲也找到了破解办法,就是多听多练,提高语感。同时,对于一些比赛规则、运动员信息等提前做些功课。
李禄兴说,专题式学习方法具有集中性、实用性和即学即用的特点,“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学理论指导和教材系统设计进行教学。因此,想从语言规律上去解释一些语言现象的难度就会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会比较多,跨越性也比较大。”因此,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就要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主动查阅资料或者向老师请教。比如吴爱莲遇到的“因对赛事了解不够而看不懂新闻标题”的问题,就需要主动查阅相关赛事的资料,了解基本信息,或者询问老师、爱好体育的同学。跟着赛事边看边学,积少成多,自己的汉语听力和阅读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只要做个有心人,里约奥运会也蕴含着学习汉语的契机。将奥运作为一个专题,集中学习与之相关的汉语词汇、中文表达,会在短时间内收到显著效果。顺应自己的兴趣,查阅有关赛事资料,向体育迷请教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率。借助里约奥运学汉语,你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