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年的油画家向斌,在年近花甲之际再出江湖,引发世人广泛关注,好评如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朋友们说他是自学成才,大器晚成,厚积薄发。
关于向斌的艺术经历、艺术观念和艺术成就,多见诸媒体,例如《肖像画家向斌:让更多的朋友走进我的油画》《画画凭兴之所至,人生爱自由无拘——肖像画家向斌把人生过成一种艺术》等文章,都进行了全面的描绘和点评。
特别是文艺评论家林可行的文章《肖像画名家向斌》,依据弗里德里西·席勒和埃德蒙·斯宾塞等哲学家的理论,诠释了向斌“从7岁开始就喜欢画画,且有着使不完的精力”的原因,着实引起我的共鸣。
文中写道:“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他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弟子规》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即学生在主修好“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六门课的前提下,如果还有剩余精力(余力)就应该辅修一门课“学文”——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春秋时代的六艺,是包括绘画在内的。依愚管见,将向斌的美术创作放在中西理论的大背景下考量,确实是一种释放剩余精力的行为,向斌本人就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乐天派性情中人。
若干年前,向斌让我欣赏了几幅他得意的人物肖像油画新作。作品栩栩如生,像摄影一样逼真。特别是我认识的几位人物,画得神形兼备,出神入化。当时他诚恳地对我说:“你我一二十年的朋友。我通读了你的作品,很喜欢你的文笔。我有一个梦想,画100个朋友。过几年我出版画册,请你为我作序。”我说承蒙错爱,问题是我不懂画。他打断我的话,说不懂没关系,只要用情就行。我用情作画,你用情作序。如此说来,岂不是就一个“情”字了得。既然如此,我应诺尽情而为试试看。
令人惊讶的是,仅仅过了三五年光景,美梦成真。向斌把100幅人物肖像油画照片发到我的手机。他说即将结集以《向斌笔下的朋友》为书名出版,并催我践诺作序。
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撼:100幅极致写实的人物肖像油画是向斌心血和汗水的结晶,这需要何等的恒心和韧劲。真是丹青千古事,甘苦寸心知。第二感觉是,向斌请我作序情真意切,不是戏言。
记得我曾问过向斌,成功的秘诀或者说追求的境界是什么?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朋友、感情。是啊,他只画彼此熟悉深有感情的人——朋友。无怪乎他的画册就冠名《向斌笔下的朋友》。
人与画聚焦一个字——情。作为向斌的朋友,我只能基于感性认识写一点“画外音”——多情画家向斌。
向斌善饮而不贪杯,常在饮酒后趁兴挥笔作画,感情在所画对象的人生经历中跌宕起伏,宣泄笔端。他画着画着,或哭或笑,往往沉浸在特定甚至极端的情绪状态中。比如,向斌在画80多岁的老母亲时,骨肉之情涌上心头,挥之不去,常常泪流满面,默默无语。一幅《母亲》,寄托着向斌的无限深情。
向斌在交朋友、画朋友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方式把一个情字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这个过程中,有画、有酒、有爱、有梦、有笑、有泪。
向斌曾说:“我不在意市场,不关注流派主义,只想在画布上展现我所熟悉的人物——朋友那最独特的精、气、神,袒露自己的人生情怀。”“我手写我心,我心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