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7月19日 星期二

白马寺解“文字禅”(汉字故事)

杨立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19日   第 10 版)

  图一

  图二

  洛阳白马寺“清涼台”门额

  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之称。在白马寺里,有一处非常独特的景观——清凉台。它是用青砖镶砌而成的高台,有“空中庭院”的美誉。相传汉明帝刘庄小时候曾在清凉台避暑、读书,后来两位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在此译经传教,译出了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几年前的国庆节,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来到了白马寺。踏上清凉台门前的石磴,抬头便见门额上镌刻的“清涼台”三个隶字。

  随行的导游介绍说:“大家仔细看一下‘清涼台’三个字,找找其中的一个错字。对!‘凉’字本来是两点水,这里却写成了三点水。”接着马上解释道:“因为白马寺是皇家寺院,这里自然处处就比老百姓家优越了,加之清凉台是汉明帝乘凉避暑的地方,因此这‘涼’字就多了一点,表示更凉一点的意思。”

  此说乍听有点像“文字禅”,游客们纷纷点头会意。我却感到心中一凉,显然导游是被繁体字给搞糊涂了,以为“涼”是个错字。我忍不住开口道:“三点水的‘涼’是繁体字,在过去可是标准的正体字,而现在的简化字“凉”是它的俗体字。”

  只要查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会发现有“涼”而无“凉”。“涼”字收录在《说文解字》“水部”中,许慎的解释是:“涼,薄也。从水,京声。”意思是“薄寒曰涼”。清段玉裁注曰:“凉,俗‘涼’字。至《集韵》乃特出‘凉’字。”《集韵》是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编纂的一部韵书,也就是说到了宋代,俗字“凉”才大量出现。

  其实,“涼、凉”这对正俗字,早在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中即已收录,另外还见于唐代张参的《五经文字》。还有一个旁证材料就是,中唐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中就使用过俗体的“凉”字(见图一)。

  那么,为何会出现“两点水”和“三点水”两个凉字呢?只要探寻一下“凉”的字形演变便可知其原委。

  我们看到,金文“凉”字为“两点水”,与我们现行简化字完全一样;到了小篆则易为“水”,这样隶书、楷书就写成了“三点水”。看来,“涼”“凉”皆其来有自,各有所本。

  然而,“两点水”和“三点水”作为构字部件,在构字上是各司其职的。 “两点水”源于甲骨文“仌”,即古“冰”字,像水凝结成冰的形状。因此,以“两点水”为部首的字,其本义多与冰、寒有关,如冷、冻、凝、凌、寒等;而以“三点水”为部首的字,其本义多与水有关,如江、河、泳、涛、浪等。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现行汉字中,很多“两点水”的字却与冰、寒无关,如盗、羡、决、冲、况、净、凄、凑、减等。这是汉字简化的结果,它们原本均为“三点水”的家族成员,繁体字分别写作:盜、羨、決、沖、況、淨、淒、湊、減,其本义均与水有关。如“盜”“羨”二字中的 “三点水”为口水之义(见图二),表示对他人物品或鲜美羊肉所起的贪欲,作“两点水”就无法解释了。

  当然,冰和水还是有关联的,无水不成冰嘛。所以古人造字时,在表示“凉”这个含义时,究竟使用“两点水”还是“三点水”上出现了混乱。

  最后,顺便跟导游开个玩笑:如果硬要在“凉”“涼”两者中比出哪个“更凉一点”的话,答案与她所说的恰恰相反,“两点水”的“凉”要比“三点水”的“涼”更凉一点。因为“凉”从冰,荀子有言:“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自由:从心所欲,不逾规矩
海宁硖石灯彩: 谁家舟子采莲归(中国民间工艺)
白马寺解“文字禅”(汉字故事)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