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7月19日 星期二

自由:从心所欲,不逾规矩

蒲宏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19日   第 10 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目标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而又独特的关于自由的思想资源,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道法自然,无为逍遥

  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无论是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善,还是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都是源于对自由的渴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关注人的身心自由。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任何事物都是依据其自身的规律自由运行。只有深刻了解和自觉运用这些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这也是人类获取自由的必然途径。也就是说,万物都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只有顺应这些规律,认可这种自然而然的发展状态,达到“无为”的境界,生命才能够获得自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真正发挥出生命的各种潜能,就能“无不为”了。

  在此基础上,庄子进一步提出“逍遥游”的命题。“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诗中这样雄奇瑰丽的笔墨描述,正是庄子超越世俗、自由翱翔的心灵图景。他指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生死之限,时空之囿,哀乐之情,都是构成人生困境的现实存在。只有通过精神修养,克服生老病死的恐惧,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超越胜负得失的忧患,“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顺时而动,随遇而安,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不为物役,不降其志

  物质的繁荣,机械的发达,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使人陷入欲望的怪圈,被外在的物质世界所主宰,从而迷失方向,遗忘自身,既不能体己之自在,也不能体物之自如。中国先贤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老子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庄子也说:“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也。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不外乎是,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又出现不自由的异化过程,本性受到压抑,思想受到束缚,行为受到限制。因此,庄子提倡通过“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达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在物我相融中返回生存的本来目的,在物我两忘中呈现生命的本来面目,“不以物害己”“物物而不物于物”。也就是说,在不离生活的同时,也能获得身心的自在,甚至在平凡的日常琐事中,也能过一种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生活,正如禅语所说:“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穿衣吃饭,尽是禅机。”

  为仁由己,克己复礼

  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自由需要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范围。对于这一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深切的观照。比如儒家,既肯定了人的生命是自由的,也肯定了内在超越的必然性,同时也肯定了自由与道德的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既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自由境界。他提出通过“克己复礼”来达到“仁”的境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由意志,积极践行仁的理念。“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在道德修养上,需要自律精神和理性精神,按照仁德的标准为人处世。孔子的思想,也是来自他的生命体验和生活实践。他自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讲述了他求学的不同阶段和层次,而且也形象地告诉我们,从心所欲,不逾规矩,道德境界与自由境界是不相矛盾的,是有机统一的。孟子进一步提出“养气说”,养成了浩然之气,就可以获得“万物皆备于我”的自由境界,从而保养生命的良好天性,抵制外界的物欲干扰,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参赞天地,人人尧舜

  在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自由的理解往往蕴含在“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里。《中庸》认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一个人通过不断地提高自我的内在修养,就可以做到“尽性”,做到“参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也就是说,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达到物我相合、天人相合的境界,也就是生命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并非某些人的专权,而是人人皆可达到的。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善良天性的良好道德,那么“人皆可为尧舜”,从而实现外在自由与内在自由、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的高度统一。孔子设想过这样闲适自在的场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更设想过天下为公、人人自由的大同世界:“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人安居乐业,人人自由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自由。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自由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近代以来,面对列强入侵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对于自由的渴望更为热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要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毛泽东同志也提出,抗战胜利后,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到了今天,我们更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中国梦”绽放曙光的方向奋勇前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作者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室)

自由:从心所欲,不逾规矩
海宁硖石灯彩: 谁家舟子采莲归(中国民间工艺)
白马寺解“文字禅”(汉字故事)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