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几年过去,中国的空气质量有着怎样的改变?
近日,中国工程院对外发布《大气十条》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该报告由中国工程院组织50余位院士、专家参与,是首次由第三方对国家重大环保战略行动计划开展的评估工作。与此相互印证,7月17日,环境保护部发布2016年上半年全国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数据显示,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
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评估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相对于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下降23.6%;日均值超标天数的比例由2013年的33.2%降至2015年的20.8%……”
报告显示,《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PM2.5、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一氧化碳(CO)年均浓度和超标率均逐年下降,大多数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蓝天白云渐成城市的常客。
同时,评估报告提出,全国空气质量面临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3.3%,重度及以上污染占3.2%,其中67.4%发生在冬季。冬季重污染对全年PM2.5平均浓度有明显的拉升作用。
环保部的监测表明,今年上半年,338个城市中,78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6.7%,同比提高4.0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9%,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
红色预警作用显著
“总体上看,2013-2015年,《大气十条》各项措施显著降低了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量,减排效果十分显著。”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表示。
报告显示,从此次评估对各项主要措施执行效果的定量分析来看,重点行业提标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和燃煤锅炉整治是对减排量整体贡献最为显著的措施。
同时,扬尘综合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也都对污染物减排有着重要作用,而重污染应急措施更是能够有效降低PM2.5浓度。
报告指出,基于空气质量模型对京津冀2015年12月两次启动红色预警的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京津冀两次应急减排措施使得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7%和20%-25%,成效显著。评估组组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表示,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
京津冀需合力攻坚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司长罗毅介绍,2016年上半年,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从第74名到第65名)分别是:保定、邢台、郑州、邯郸、济南、唐山、乌鲁木齐、衡水、石家庄、西安。在这10个垫底的城市中,河北占六成。
评估组组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表示,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但仍然任重道远。
对于如何实现2017年的既定目标,评估组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比如尽快率先启动《京津冀环境综合整治重大工程》的大气部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严格控制北京周边传输通道上的污染排放,严控周边地区高架点。重点破解冬季采暖燃煤散烧顽疾,针对北京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地区以及南四区(丰台、房山、通州、大兴),采用煤改电和冬季特别电价等措施,解决冬季居民采暖问题。
除了针对京津冀提出的两条建议,评估报告还包含7条建议,包括进一步大力度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非电行业达标排放和超低排放技术及应用、尽快启动国家“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