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7月16日 星期六

六月季夏 出梅入伏(物候)

王玉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16日   第 10 版)

  按传统说法,五月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然后就逐渐阴盛阳衰了。但是,从气象的意义上,由于地面接收热量的积累效应,天气还要继续热下去,到一个月后大暑才热到顶点,所以说,农历六月才是气象学中的盛夏。

  六月又叫季夏,代表同样意义的别称还有暮夏、晚夏、杪夏等,因为炎热,还有伏月、暑月、焦月之称,按物候则有荷月、莲月、荔月等名,还有音律意义的“林钟”、地支意义的“未月”等名称。

  在介绍“五月”时,我们提到了“入梅”,即江淮梅雨季的开始。历法规定,小暑后第一个未日,是梅雨季结束的日子,称“出梅”(今年出梅是7月12日)。出梅后,南方的暖空气就占了优势,一举把冷空气推走,南北方从此全面进入炎炎盛夏。

  六月除了小暑、大暑节气外,重要的历注就是三伏了。

  “三伏”是对一年中最热时节的特别标志法。为什么把最热的时节叫“伏”?中国传统认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金、水,按五行的相生相克,由秋到冬是“金生水”、由冬到春是“水生木”、由春到夏是“木生火”,都是“生”的关系,唯有从夏到秋特殊,是“火克金”。所以古人认为,从夏到秋是一段艰难的历程,秋长久被夏压制着不敢露头,要潜伏一段时间,因此称“伏”。

  “三伏”即初伏、中伏、末伏,先人规定:夏至后第3个庚日开始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今年初伏是7月17日(农历六月十四)。

  伏天,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伏天太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比常日消瘦,称为“苦夏”,饺子、面条、烙饼摊鸡蛋在过去不是天天能吃到的食品,所以食欲不振时吃这些东西可以开胃解馋。另外,有些地方三伏天还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三伏六月,盛夏光年(民俗)
六月六,习俗多
六月三日夜闻蝉(诗意)
六月季夏 出梅入伏(物候)
农历日历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