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7月16日 星期六

“冒烟”产业也美丽(看台湾)

本报记者 任成琦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16日   第 03 版)

  台泥花莲和平厂厂区

  五彩斑澜的热带鱼,在花莲水泥厂边的珊瑚丛中游来游去;幸福甜蜜的新人,竟然在新北市的垃圾焚化发电厂喜结秦晋;依靠碳捕捉技术,水泥业也可以实现“柳暗花明”的转型,转进医美领域……一般人的眼里,“冒烟才能生财”的水泥产业,一定是碳排放甚至污染大户。不过在参观了刚刚度过70岁生日的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泥”)后,这种传统观念该变变了。

  变废为宝

  台泥花莲和平厂,位于台湾东海岸,毗邻浩瀚的太平洋。厂区周围,是密布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园。厂区海港码头里,鱼儿成群结队在清澈见底的海水里游弋。如果不是看到褐黄色相间的菱形图腾般的高耸烟囱,绝想不到这是一家水泥厂的厂区周边环境。

  台泥公司董事长辜成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念念不忘的就是他的最新杰作——碳捕捉和利用技术。囿于传统技术,水泥厂都是碳排放大户,产生的最大宗垃圾为二氧化碳。在地球渐渐“发烧”,温室效应日益显现的当代,如何在传统产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上消减其副作用?

  数年前,辜成允拜访台湾“工研院”,双方合作在和平厂开发碳捕捉技术的钙回路实验工厂。现场的“工研院”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钙回路捕获二氧化碳的技术原理,是利用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结合后,所产生的碳酸钙再经过控制条件下的高温处理,将二氧化碳释放出来,而剩余的物质又还原为氧化钙,在吸放之间重复循环,达到捕获二氧化碳的目的。经反覆多次循环,可将水泥厂制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捕获90%以上,并收集起来。

  该技术的最大亮点是,捕获的二氧化碳因为其洁净、高品质的特性,可做进一步产业应用。台泥充分再利用这些捕获的“废气”,开发微藻养殖技术,提炼化妆品常用的重要原料——虾红素。变废为宝的同时,台泥也借此跨界踏进医疗美容领域。

  如今碳捕捉成本从最初每吨130美元降至约60美元,辜成允希望能将其降到30美元以下,如此其商业价值将进入可规模化操作的井喷期。“以后生产水泥可能就是一个副业了,主业是碳捕捉,生产健康食品或是化妆品的原料。”辜成允计划着。

  趋之若鹜

  在八里垃圾焚烧发电厂,我们碰到了一场婚礼。熙熙攘攘的宾客们来来往往,一对新人就在厂区的餐厅内接受人们的祝福。百年好合与废物处理,总是怪怪的不搭。但现实是,在这里举办婚礼是附近年轻人钟爱的一种风潮。

  由台泥集团旗下公司负责运营的这家垃圾焚烧厂位于新北市,面朝着大海和港口,工厂外观由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采用了与卢浮宫金字塔类似的玻璃帷幕。垃圾日处理量可达1350吨,占到新北市垃圾产生量约四成;每小时发电3.5万千瓦时;各种废气由袋式集尘器回收。

  这是一个典型的用水泥窑的方式处理生活生产废弃物的样本。一是垃圾焚烧后含重金属的灰渣可以和发电厂的灰渣一样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另一方面,水泥窑温度高达1800℃左右,足以分解掉垃圾低温焚烧时产生的二恶英,避免环境污染。

  环保和健康永远是民众关注的重点。在八里厂,垃圾焚烧后沉降在烟气净化系统及烟囱底部的飞灰,被收集后通过密封的槽车运到填埋场。污染物二恶英每个季度监测一次,排放量比标准规定还要低一半。其他可实时监测的污染物浓度,则在大门口显示屏上显示,公众也可在网站上查询。

  逛遍整个厂区,绝对没有一般垃圾处理厂的异味甚至恶臭,装有玻璃帷幕的主体建筑也有别于以往焚化厂给人阴暗、脏乱的刻板印象,厂内的温水游泳池、环保梦工场、婚礼宴会厅等,免费对外开放,则发挥了敦亲睦邻的公益作用。商业属性、环保属性和公益属性三合一,往往就会引领风气之先,让崇尚环保理念的年轻人从心底里认可,不但不会掩鼻而走,反而在解决终身大事来此留影。

  理念变身

  “我们为什么要拿出钱来做碳捕捉的研究与开发?”辜成允在接受采访时自我设问。

  他说,台泥走过70年,有一个核心价值与经营理念越来越清晰,那就是“环保是责任、不是成本”。往深里说,“永续经营,永续地球”,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唯一需要考量的,要看企业的经营有没有影响到人类的文明,“而人类的文明,跟三样东西的持续供应相关——干净的水、干净的空气、充足的粮食。”从现实看,“做好环保工作,能降低原料的使用或增加产品的销售,从而降低成本。”无论是碳捕捉,还是垃圾发电,莫不是这种思路的彰显。

  台泥也曾走过一些弯路,真正变身的转折点,是在花莲和平厂。和平厂开“水泥、发电、环保,三位一体,资源互补”之先河,“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与一般在“半山上凿洞裸露”开矿不同,和平厂在矿区山上安装了三套竖井开采系统,矿石采出后,就从山顶直落到山底部,再直接由输送带运送到厂区内,整体开采流程无裸露且不需要卡车运输,避免了扬尘和汽车尾气排放问题。

  这三个竖井共投入新台币37.5亿元,当年对台泥来讲是一笔巨资。辜成允说,我们还是坚持去做了,“环保是科学问题,没有做不到的,只是看要花多大的代价。”这么多年过去了,细算环保账,应该是不亏。如今的台湾,环保产业蔚然成风,开始迎来循环经济的时代。把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放进下一个生产循环再利用,做成副产品,成为驱动新成长的“第二曲线”。

  台泥从单纯卖水泥的污染公司,逐渐跨入环保、环保服务、保育的循环经济价值链,辜成允承认,这条路很长,但理念和追求绝对不会变。他也愿意把经验和教训与大陆业者分享。辜成允认为,现在全球最新的水泥生产线在大陆,如果有高瞻远瞩的规划,企业严格执行,则大陆水泥业有能力成为全世界最环保的“模范生”。

“冒烟”产业也美丽(看台湾)
住的不是民宿是梦想
两岸携手说南北极
宁养(热词解析)
大馆的故事(说香港)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