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是我的本行。去年年中,我曾办过一个名叫“北京记忆”的漫画展,里面介绍了一些老北京的人文大事与民俗小情,比如旧时北京“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新春守岁的北京人家”“骑毛驴逛白云观”“小金鱼挑子”等图景。文字加上漫画,一幅一幅地看过去,老北京民俗里的情景就都有了,一目了然。
我出生在哈尔滨,可是对北京的感情特别深,这个根儿从小就种下了,因为出身满族家庭,身边都是些北京人,听的都是北京的事儿。我的外祖父民国初年时曾在北京做国会议员,母亲也在北京上过学,我是听着奶妈用好听的北京话念叨“小小子儿,坐门墩儿”长大的。
20岁时,我来到北京,便迫不及待地走遍全城,想一一印证这些年听到的关于北京的传说掌故。
北京是六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初到北京的我一下子就被这座古城迷住了。那时候我没有照相机,但有写日记的习惯,还喜欢画画,就连写带画,把在北京看见的、听见的都一一记录下来。可以说,这些青年时代记录的北京市民点滴生活的片段,都成了我今后创作的素材,也成了如今珍贵的史料。
作为民俗画,视觉形象必须以绝对真实为原则。这就叫“亲闻、亲见、亲历”——所谓的“文史三要”,做到了,才能保证真实。无论多小的一幅画,其中描摹的人物面貌、穿衣打扮、服饰发型、家具陈设、吃穿住行,都要以事实为依据和基础。还有配上的文字介绍也要字斟句酌,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史料价值。不夸张地说,我画的是知识,也是可以当史料看的。
让人感到可惜的是,现在不少电视剧里展现的老北京民俗和规矩,有时候就错得有些离谱了。举个例子,不少电视剧里,无论什么人穿长衫都挽着袖子,其实这挽袖子的规矩可大了,尤其是当袖管上有一段白袖头的时候。就拿我画的一幅画来说,早些时候,仆人在主人不在的时候才高挽起袖口,这是为了干活方便;遗老遗少挽袖口如马蹄状则是不忘传统,兼显示派头;平时高高挽起袖子的,恐怕就只有歹人、打手一类的了。
应该说,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现实生活中,都要做好对北京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北京要留得住“北京味”才行。
我记忆中的那个北京城,四季分明,街道干净,门上贴着“忠厚传家,诗书济世”的对联,邻居们早晨开门问安,各扫门前,孩子见了长辈鞠躬问好,各种叫卖声回响在胡同里,成了最美妙的音乐……
我今年已经91岁了,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会笔耕不辍。画这些民俗画,就是希望留住消失的老北京,也留住那些传统文化和礼仪,别让它们一起消失。
(作者李滨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