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7月07日 星期四

酒香梦中来(散文)

董茂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07日   第 09 版)

  入冬,客家女人们就要开始忙碌着蒸酒了。在所有年货的准备过程中,蒸酒是最大的工程。巨大的饭甑架在灶上,雪白的糯米倾倒入甑,成堆的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焰,半小时工夫浓郁的米香便在冬日清晨的阳光里弥漫开。孩子们闻香而至,端着碗眼巴巴地盯着冒着热气的饭甑,女人们宠溺地盛出半盆糯米,拌白糖或炒香菇做成“酒饭”打发走小馋虫。蒸熟的糯米晶莹透亮,一桶桶泉水浇下去,雾气升腾包裹住忙碌的女人,若隐若现像极了国画里的写意。冷却的糯米均匀拌入酒饼(酵母)密封好,一个小时后打开酒坛,仿佛能听见糯米发酵时的欢唱,酒浆奔涌而出。讲究的人家会挑选上好的山泉水添酒,要说绿色纯天然,无外乎如此了吧!

  蒸米酒,传统客家女子的拿手家务,在很长的岁月中,是衡量家庭主妇是否勤劳能干的标准之一。听老人闲谈,说有些人的手是粘不得糯米的,无论怎么努力蒸出来的酒都是酸的,年节里便只能四处求邻居告亲戚帮忙蒸酒,成为终身的遗憾。乳白色的原浆被客家人称为“酒子”,粘糯甜稠,蒸蛋煮鸡催乳效果极好,是客家女人坐月子必备的营养品。“酒子”滤去米粒称为“酒娘”,入口甜滑后劲十足,不少北方汉子醉倒在酒娘“裙下”,三两天宿醉不醒,惊呼甜蜜过后代价惨重。酒子添上山泉水,过滤沉淀的过程叫“割酒脚”,割干净的米酒上锅煮开,冷却后用酒坛封存好,一家人全年待客自饮就在其中了。更有灵巧的主妇把酒坛用点燃的稻草堆埋起来,守着时辰熏煨,酒色由米黄变成琥珀红,透着油亮的光泽。熏煨过的米酒入口更顺滑浓稠,存放时间长,埋入地下多年不坏,是为“隔冬酒”。

  客家人的日子离不开米酒,祭祖民俗待客三餐。祭祀或民俗活动时,装满米酒的锡壶一排排摆放在祠堂供桌上,数量的多少既代表着这个家族人丁兴旺与否,也彰显着财富与荣耀。鞭炮响起,淳朴的祈祷随着米酒浇入土地,热腾腾的希望与万物一起生长。正月里是客家人最热闹的时光,络绎不绝的客人流水的宴席,猜拳劝酒声此起彼伏。男人们要“老酒”,女人们和外地客人要“甜酒”,一壶见底脸就赤红起来。疲惫或激情释放在酒香中,家长里短、亲情友情、回顾展望在觥筹交错中渐渐变得厚重。“酒淡,多喝些。”女人们从厨房里出来,带着羞涩的微笑劝酒,客人们就会热烈地回应:菜好吃,酒好喝,我们又饱又醉啦!

  田里新摘的青菜起锅时加点米酒,肥滑香嫩的河田鸡加葱姜、米酒煲上半小时,酒子放入家养鸡蛋清蒸,喝的是米酒,吃的也是米酒。

  邻家有农妇红润健硕,晨起早餐必是米酒浇饭,一日不吃寝食难安,从未见其生病染恙。进她家就问:“渴了吧,倒碗米酒给你喝!”然后一碗米酒就会端到你面前,黄澄澄地荡漾着诱人的香气,让你措手不及。酒量不过尔尔的我,总被窘得落荒而逃,走出很远还能听到她在喊:“不怕,酒很淡……”米酒很淡,酒精度二十多度而已,没有白酒的浓烈、红酒的高贵、啤酒的时尚,夏天冰着喝冬天烫着喝,可海碗牛饮,可小酌怡情。

  伴着先民迁徙的脚步,米酒静静地渗透进客家人的血脉里,流淌出岁月与情感的醇香。“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无论走出千里万里之遥,一壶米酒就能轻易地唤醒思乡的魂牵梦萦。

  “红泥乍擘绿蚁浮,玉碗才倾黄蜜剖”, 唐代名相张九龄醉吟汀江畔谢公楼上,又有多少人梦中归乡,只为寻那缕清冽的酒香……

谁在仰望星空(散文)
今天为什么读鲁迅?(文学新观察)
酒香梦中来(散文)
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诗词赏鉴·大好河山)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