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在京圆满落下帷幕。在为期108天的活动期间,共有来自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有院团、民营院团、社区戏剧团,为首都观众带来了26部大剧场剧目、23部小剧场剧目,共计179场演出,观众人数累计9万余人,演出场次较2015年首届原创话剧邀请展增长达25%。近200场演出,展现了国内话剧的现状和生态,引发了对中国原创话剧的思考和探讨。
要确立剧作在创作中的首要地位
与首届原创话剧邀请展相比,本届参与的剧目从30多部增加至50多部;在内容上呈现出了更多样的类型、更多元的探索。本届原创话剧邀请展秘书长傅维伯说,原创话剧邀请展有助于我们对全国话剧状态的摸底和了解。
就目前中国话剧现状而言,国有院团无疑是创作的主力,民营团体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此次邀请展中,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杜甫》《俺爹·我爸》呈现了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西安话剧院的《秦岭深处》以秦岭深处的军工科研生产为背景,以军工人的情感、追求和奉献为主线,彰显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山西省话剧院的《生命如歌》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亮剑之师”第六师为载体,引发了四代人对于忠诚、坚守、信念、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与探讨。
此外,民营机构推出的《蠢蛋》等话剧,呈现了独特的视角、自成一体的风格。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先说,本届话剧类型有喜剧、政治剧、景观剧等,而且摆脱了单纯宣传,注重宏大叙事。
与此同时,话剧展也暴露了国内话剧存在的问题,如原创力不足、创新匮乏、精品缺少等。专家指出,这也反映了目前话剧在中国遇到的瓶颈和尴尬。主办方之一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问题和话剧的文学性和戏剧性缺失有关。
“推动中国原创话剧的发展,首先要确立剧作在中国当代话剧创作中的首要地位。提倡尊重原创、尊重剧作,这也是我们办原创话剧邀请展的目的之一。”周予援说,这需要剧作家接地气,更好发现和认知世界,也需要社会形成尊重原创的氛围和机制。同时,培养后备人才,并且不断加强推广,增加和观众的互动。
北京市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说,在“来势汹汹”的西方话剧面前,要多关注中国原创话剧。希望原创话剧邀请展拥有本土立场,真正为中国话剧发展确立标杆。
改变“过年过节不过日子”的生产模式
如何提升中国话剧原创力,良性的生产创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通过本次原创话剧展可以看到,一些院团为了节庆和庆典创作的旧思维和模式还没有改变,尤其是地方院团出于种种考虑进行的某些主题创作,缺乏个性,并没有针对市场、面向观众。
“一些地方话剧创作还存在‘过年过节不过日子’的现象,各地院团和剧目要切实解决当地生存和市场问题。”杨乾武希望,原创话剧展能够对各地话剧的生存模式起到引导作用。
地方话剧如何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观众?在本届话剧邀请展中,越来越多的话剧采取了央地合作、体制院团和民营团队合作的模式。
以北梁棚改拆迁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话剧《北梁人家》,由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出品,北京《新剧本》副主编林蔚然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吴晓江执导。《秦岭深处》则由陕西省文化厅、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和西安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国家一级导演陈薪伊担任总监制,年轻导演孙超执导。越来越多的院团和剧目借助全国优秀的创作力量、扶持新人新作,并采取项目制等多种灵活的机制,促进创作和市场推广。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梧桐也指出,在这个过程中,要警惕出现同质化、模式化的倾向,要鼓励提倡有个性的创作。
除了给话剧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构建话剧生态和环境也被提上了议程。本届邀请展上,中国国家话剧院和北京市西城区政府联合主办了话剧进校园的公益活动,让《母亲颂》《幸福年》《又见老爸》《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等话剧走进校园,让学生们多视角、全方位地体味当下社会生活,感触当今话剧发展脉搏。据统计,活动在多所学校开展,有6000余名中小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话剧艺术的魅力。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罗大军说:“与学校互动、与社区互动,构建良好的话剧发展环境,是我们一直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