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两周年。
国家级新区,两载芳华,不负众望。这个坐落于青岛西海岸的“明珠”,用令人目不暇接的创新之举,将国家的政策红利转换成强大的发展动能,成为推动青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6月27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到西海岸新区调研时强调,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突出规划引领,做优做强临港经济,推动新区实现升级发展。
西海岸新区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青岛这座城市前行的力量与节奏。
先行先试是最大优势
从事行政审批的日常工作单调而平淡,但西海岸新区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龙淼发现一个令人兴奋的变化:在西海岸新区成立仅3个月时,市场主体就新增4万多个。“这一数量大概是过去10年累计增长的市场主体总数量的1/4,如此井喷式的增长,在新区成立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企业井喷式增长的背后是政府持续做减法。营业执照好比企业的出生证,之前它的前置许可多达381项,青岛减到了37项,先行先试的西海岸新区更是大刀阔斧,一下减到了25项。
两年来,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新区诞生。
新区自主推进35项重大改革,争取国家、省政策试点27项。获批后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四个整合”,即黄岛区委与西海岸新区工委整合;黄岛区政府与西海岸新区管委整合;15个功能区整合为10大功能区;黄岛区与青岛开发区机构整合,职能部门精简超过60%。
确定权力边界是为了激发市场活力。
新区赋予功能区审批权、人事权、财政权三大自主权,下放173项经济管理权限,实现功能区的事不出区就能解决;新区还创新功能区开发模式,董家口经济区建立“理事会—管委会”双层管理体制,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探索“法定机构”管理模式。
新区从项目准入、成长直至退出的全生命周期,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为商事主体营造便利化、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比如,在准入环节,全面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区级非行政许可事项,率先实现工商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两年来,新增市场主体实现翻番增长,总数达到17万户,增加了11万户。
针对土地单一性质用地管理与目前复合性的产业发展现状的矛盾,新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一地多用”。此外,传统的规划许可环节过多、往往互相掣肘,严重影响着项目建设周期的问题。新区在全国首推规划“审批制变公告制”、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施工弹性许可,让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1年以上。
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王建祥说,“新区的特质是‘新’、动力是‘试’,先行先试是新区的最大优势、最大动力。循规蹈矩换不来发展的新貌。新区的发展必须要靠改革开放和创新突破,在新的发展阶段,新区的改革要做原始创新,这才是新区的价值。”
对于新区的创新氛围,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有着切身的感受。
一位刚刚在新区投产的医药企业负责人介绍说,曾经因为自身的失误耽误了公司注册。新区工作人员主动想办法,通过视频会议等非常规手段,让问题顺利解决。“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想做事’的热情。”这位负责人感慨地说,“不只是‘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更是设身处地创造性地服务。”
两年来,正是这一系列创造性的改革之举,成功破解里新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强力驱动着新区向前发展。
平均一天一个大项目
离开57年的老厂房,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青钢与自己的过去做了告别。该项目是青岛市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搬迁项目,由李沧区搬迁至西海岸后,毗邻董家口港的青钢新厂将迎来新的“蝶变”。
现在厂区一期工程生产设备已经全线贯通,进入试生产阶段。项目正式投产后,高端产品比例将从之前的10%增长到54%,产品出口比例约1/3,深加工比例约1/4。实现了既降低运营成本,又转型成专业化优特钢企业的目标。新厂区构建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体系,达到国家最高环保标准。
翻看新区历史,和中国许多区域一样,在世纪之交,西海岸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明显的重工业化阶段。大炼油、大造船等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而面对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现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当务之急。
“调整经济结构,就像是‘给飞行中的飞机换发动机’。”新区有关负责人说,“‘旧引擎’不能停转,否则将会失速;‘新引擎’必须快速提供新动力,否则很难飞得远。”
为此,新区确定了全新的产业发展思路。优化“旧引擎”的动力——对航运物流、船舶海工、家电电子等传统的六大支柱产业全力改造提升。加快构建“新引擎”——锁定海洋生物、通用航空等十大新兴产业,倾力培育影视文化、军民融合等六大特色产业。
这一在新区内部被称为“616”的全新产业体系架构,为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确定了明确的动力轴线。而科学规划、定位明确的10大功能区,则成为承载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已有30年高速发展的青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批政策高地,它的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发展让今天的西海岸新区有了向前突破的底气。如今开发区定位为转型升级区,重点向机器人、工业4.0等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前湾保税港区,以自贸区为方向,全力打造区域开放的新优势;坐拥世界级大港的董家口,利用干散货大进大出的优势,努力打造第4代港口,重点发展循环经济;以中德生态园为核心的国际经济合作区,发展锁定中德、中韩、中美、中巴、中欧等国际前沿、高端的交流合作;古镇口则依托航母基地,成为国家级军民融合(改革)创新示范区;灵山湾影视文化区重点打造影视、科技、旅游“三大引擎”……
有了好的空间载体,更要有好的项目支撑。新区通过招商方式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强化高端项目的引入,从而力图让新产业在发展之初就站在行业乃至国际的最高端、最前沿。
于是,从构架清晰的产业体系开始,到划分明确的区域承载功能,再到引进高端大项目,沿着这样一条发展的逻辑线,新区的经济结构开始飞速变化。
两年来,新区各大功能区已推进258平方公里的先行启动区建设,已累计开发土地近50平方公里,近100平方公里土地完成基础设施配套。
与空间开发相伴而行的是坚实的项目支撑。统计显示,两年来,新区引进建设了1000多个产业项目,其中签约注册500多个,开工340多个,竣工投产160多个,做到了“天天有项目”。其中投资过百亿、占据行业制高点且能带起一条产业链的龙头项目就高达30个。(万达)青岛东方影都总投资500亿元、占地5000多亩、建筑面积500多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了世界上投资最大的影视产业园;惠普大数据项目总投资220亿元,是惠普软件在中国唯一布局的全球大数据应用研究及产业示范基地;机器人产业园总投资120亿元,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就这样,在以“天”为刻度的快速演进中,新区的产业面目已经焕然一新。
截至目前,在保持工业依然强劲增长的前提下,新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比优化为2.3∶48.3∶49.4。更难能可贵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46%。而更具发展潜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20%,面向海洋的蓝色经济比重达到27.6%。
“这是惊人的成绩。”一位参与过新区最初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的经济学家说,“要看到,新区许多大项目还在建设期,投产之后的拉动力将更加惊人。可以肯定,该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强大。”
乡村不是包袱是平台
今年5月底,由西海岸新区组成的访问团走进美国硅谷,广泛拜访高科技新能源公司、软件及大数据公司以及网络信息化公司,为新区在更高平台上的发展找寻机会。
在美国硅谷的惠普总部,经过交流,很多合作将在不久后开启。新区的建设将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以大数据、物联网等方式构建的泛在城市发展模式将会成为引领中国城市更新与产业进步的核心引擎。惠普建设的大数据平台将高效分析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和高效公共服务的决策提供信息参考。
当前,许多区域面临快速工业化之后新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是城市中心区快速集聚、品质下降,另一方面则是乡村人口和产业的空心化。而新区通过“主城区—城市组群—特色小镇”这一全新城市格局的塑造,完成了城市品质的快速升级。
在这一格局中,12个特色小镇的打造堪称点睛之笔。
“乡村、小镇不是城市发展包袱和短板,它们其实是城市发展的新平台。”新区有关负责人说,“这个平台不是一个产业园,也不是风景区、开发区、高新区,它不是单纯的大工厂,而是聚焦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新区12个特色小镇在产业定位上是“一镇一业”,突出各自鲜明特色。张家楼镇是“蓝莓之乡、油画名镇”,藏南镇是“山水藏南、旅游强镇”,海青镇是“北茶古镇、静雅海青”,大村镇是“菇香小镇、景秀大村”……在功能上,则围绕旅游这一共同点,有机协同,打破镇域区划界线,将一个个“珠子”串成乡村旅游的“项链”。
特色小镇的崛起,给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载体。
在今年4月的广交会上,青岛市商务局组织青岛10个“外贸品牌小镇”集中向全球客商亮相,来自新区的隐珠手推车小镇作为代表进行了推介。目前,隐珠镇手推车产业仅生产和配套企业就有300多家,手推车年生产能力1200万台,产值70亿元以上,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0%以上,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手推车生产基地。在隐珠镇,产业链上的企业加速集聚,强化企业之间的沟通,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促进行业发展。
特色小镇趟出了城镇化的新路径,新区对于主城区品质的提升,同样不遗余力。
两年来,新区实施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1000多个,是前6年的项目数量之和,总投资540亿元,是前8年的资金投入之和;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101所,两年投资是前10年的总和;新修建市政道路46条,平均一个月就修建2条道路;青连铁路、轨道交通13号线、地铁1号线加快建设,步入“高铁”、“轻轨”快车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区不断升级的绿色追求。海绵城市这一建设理念在国家正式推动之前,新区就率先提出打造一个地上铺“海绵”、地下建管廊的城市。为此,新区在全国独创了“绿强度”指标体系,区域绿化覆盖率近50%;开工建设了总长2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排水降噪沥青路面、绿色屋顶等工程快速推进……
6月的青岛,海风涤荡,碧浪扬帆。西海岸新区正以其开放与活力,抒写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