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30日 星期四

“爆款”“好评”不靠谱 销量背后有玄机

“刷单工厂”催化电商泡沫

本报记者 卢泽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30日   第 08 版)

  在网购中,消费者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件打着“爆款”标志的商品,价格实惠,销量过千,好评如潮,让人忍不住立即购买。然而,当满怀期待地收到商品后,顾客却大呼上当——自己买到了一件次品甚至假货。

  既然商品质量不过关,那成千上万的销量从何而来?铺天盖地的好评又为何产生?这还要从“电商刷单”的黑色产业链说起。

  

  一件“爆款”的诞生

  近日,国内某鲜花在线销售平台因自曝其“刷单”行为而引起关注。据其挂牌新三板的招股说明书显示,3年间,该商家共刷单26万笔,并产生逾3000万元的虚假收入。

  这样的“刷单”行为并非个例,而是早已成为电商行业的“潜规则”,并形成了成熟的操作流程:有“推广”需求的卖家在刷单平台上发布要求,平台另一端的“刷手”们开始接单,并购买指定商品。同时,商家找快递公司发送空包快递,在完成整个交易流程后,“刷手”给予商品好评,商家支付佣金。这样,一件电商“爆款”就诞生了。

  通过以上过程不难发现,“刷单”行为的背后,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支撑。位于产业链“上游”的是刷单平台。这些平台往往聚集少则几十数百、多则数千人的“刷手”,俨然形成一个“刷单工厂”,他们能够在几天之内就把一款新上架的商品刷成“爆款”。在产业链的下游,则是部分快递公司。据了解,“空包刷单”需要通过快递公司寄出没有任何商品的包裹,同时还要完成快件跟踪、用户签收等一系列程序,才能被电商平台认定为真实交易,这需要部分快递公司的“配合”。

  “刷单”也有“破窗效应”

  据笔者了解,各大电商平台均对“刷单”行为明令禁止,并制定了严格的处罚措施。可商户为何明知后果严重,却还要进行“刷单”?

  “新店铺开张,没有销量和信誉,商品搜索排名就会落后,店铺刚一开张可能就被淘汰了。”有多年运营经验的淘宝店主宋先生对记者说,“在同行都在刷单的情况下,成熟的店铺同样也有竞争压力,不刷单就很容易败下阵来。”

  宋先生的说法与电商平台的评价推荐机制不无关系。据了解,在电商平台上,同一关键词下的商品搜索排名以销售量和好评度为标准,这使新进入市场的商家或商品难以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从而只能通过数据造假这种剑走偏锋的方式叩开市场大门。

  另一方面,之所以形成“十个商家九个刷”现象,根本上还与电商行业的“破窗效应”有关。所谓“破窗效应”,是指当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跟随者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如今,“刷单”行为已经成为行业普遍现象,因此,无论基于有恃无恐的“破窗”心理还是迫于竞争压力,商家都会选择“刷单”的方式来“推广”店铺。

  监管呼声日益增长

  “经过几次失败的网购经历后,我越来越不敢相信网上的评分了。”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小张说道。

  小张对网购的不信任代表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心声。“刷单”产业链所造成的危害在于给整个电商行业所带来的“销量泡沫”,进而形成信誉透支。因此,对于野蛮生长的“刷单”现象,监管不能缺位。

  据了解,早在2014年,国家工商总局在《网络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中就明确规定“刷单”等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工商部门可以对商家进行查处。各电商平台也相继开展了针对“刷单”的打击行动。去年5月,阿里巴巴还开出了一张“罚单”——47个集市淘宝商家被查实参与“仿真刷单”,依据淘宝平台有关规则处以查封关店的最为严厉处罚措施。今年5月份,阿里联手重庆工商破获亿元刷单案,将运营5年的刷单网站关停。

  然而,由于鲜有关于“刷单”行为的判例,许多“刷单”组织者最终没受到法律的惩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刷单”等行为的根除。对此,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亟须完善监管手段,同时建立科学的电商评价体系。防止“刷单”这种虚假的恶性竞争,实施有效的精准监管。

马克·扎克伯格的极简主义人生(互联网大咖秀)
地方媒体融合:如何弯道超车(网上中国)
海外网直击
“刷单工厂”催化电商泡沫
图片报道
责编:宋 鹏 邮箱:songpeng@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