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6月17日 星期五

永远有人是少年(体坛走笔)

申孟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6月17日   第 12 版)

  第一次看欧洲杯,已是16年前。

  当时我仍在中学,寄宿制的学校没有电视,于是每晚下自习之后独自走过荒废的铁轨回到家中,躲进自己的屋子,用报纸把门窗的玻璃全都贴上,再偷偷打开那台比我年龄还大的14寸黄河电视。

  那一年的欧洲杯委实精彩。小组赛,作为卫冕冠军的德国垂垂老矣,三战皆负;拥有欧文、希勒、小贝的英格兰以两个2∶3分别负于罗马尼亚和黄金一代的葡萄牙,也被淘汰。淘汰赛里,荷兰6∶1屠杀了最后一次以一个国家出现在国际赛场上的南斯拉夫,克鲁伊维特风华正茂;而到了4强,荷兰在和意大利的比赛中,全场5个点球只进了1个。决赛同样精彩,最后时刻扳平比分的法国,在加时赛里用一颗“金球”击败了意大利——那也是加时赛进球即胜利的“突然死亡法”最后一次出现在世界大赛上,残酷又刺激。

  16年过去,欧洲杯赛场沧海桑田。当年老迈的德国早已完成了新老交替,重新站在世界之巅;当年总是大赛成绩拿不出手的西班牙,已经连拿两届欧洲杯和一届世界杯,创造了一个王朝时代;葡萄牙的黄金一代也已谢幕,C罗独自扛起了大旗;而被戏称的“两大幻觉”则仍在继续——英格兰只是看上去很强,而意大利只是看上去很弱。

  传说欧洲杯有一项“12年定律”:从1968年起,每隔12年,就会有一匹黑马进入决赛:1968年的南斯拉夫、1980年的比利时、1992年的丹麦、2004年的希腊……有的黑马倒在决赛,离奖杯那么近又那么远;有的黑马则最终登顶,留下丹麦童话、希腊神话的传说。今年的欧洲杯依然如此:踢到现在,队伍之间的强弱依然非常不明显。

  这也是足球为什么令人痴迷的原因所在——无论纸面实力如何,站在球场上,弱队也能拧成一股绳,和强队豪门掰掰手腕;无论你高矮胖瘦、速度快慢、技术细腻或粗糙,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身之道。我们喜欢豪门的统治力,也同样希望有超群的黑马,如同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时代,以初生牛犊的勇气和冲劲突破强队的包围,留下属于自己的刹那风华。

  作为体育项目的一种,足球的新陈代谢速度总是在某个时刻让人感叹。当有一天,自己曾经喜欢的球星都已退役甚至执起教鞭,球场上的主角换成了比自己小5岁、小10岁甚至20岁的球员,你才会体会到那句话的深刻:没有人永远是少年,但永远有人是少年。

中国球迷的欧洲杯情缘
永远有人是少年(体坛走笔)
万达成为国际篮联全球独家商业合作伙伴
邹市明:下一站,世界金腰带
里约奥运会奖牌发布
责编:刘 峣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